滕秀萍
一、聽課評課中的主要弊端
1.聽評課流于形式
很多教師只是為了完成學校規定的聽課任務,抱著這種被動的態度去聽課,自然缺乏熱情,評課也是敷衍了事,基本上是講一些客套的空話、廢話,不痛不癢,平淡膚淺,提不出建設性的意見,效率極低。
2.扮演局外人的角色
由于缺乏有序的組織,加上一些教師專業素養不高,在聽課時大多只充當一名“忠實的看客與聽眾”,猶如局外人;抑或只是一味地記錄板書要點,不肯作深入思考,評課也是隨心所欲,不得要領。
3.評課觀念不科學
有些教師錯誤地認為課堂提問越多越好,學生回答越多越好,當作是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體現,難免和會陷入評課誤區。
4.評課方法不正確
最常見的情況有:機械評課,泛泛而談,讓聽者產生聽覺疲倦;吹毛求疵,評價面窄,只在細枝末節問題上打轉;只唱贊歌,不提缺點,不提建設性的意見。
5.忽視對課堂教學效率的評價
有些教師不思考教學時間的設計與目標效果之間的關系,不考察授課者精講巧練、為學生減負的思路,反把加大課堂教學容量視為加強能力訓練、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而亂下結論等等。
像上述的聽課評課行為,是很難有收獲的,既不能給授課者予中肯的評價和改進意見,也不能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讓聽課評課一再走入誤區。
二、聽課評課走入誤區的原因
聽課評課走入誤區的原因很多,主要有教育體制方面、又有地方和學校操作與實踐的因素,還有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素質等方面的制約。總體說來是以下兩個方面產生的偏差導致的。
(一)認知偏差
1“重教學績效,輕教師發展”是教師聽課評課中存在的最突出的認知偏差
2.“聽課評課主體往往不是教學主體”是聽課評課中存在的主體偏差
3.“代之以教學觀摩等活動”是聽課評課中存在的內容偏差
4.“聽而不評”造成無實際效果;“評無聽憑”難以觸動讀者心脈
總之,聽課評課的過程偏差突出表現在“聽與評分而并行”上。
(二)行為偏差
1.聽課評課匆忙無準備
聽課評課的目的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但實際聽課評課是為了完成任務,教師課前準備不充分,教材不熟悉、對執教教師不了解,在課堂上出現聽而未思、在課堂下出現評而未透等現象,聽課評課記錄也僅僅是一個流水帳,未能達到聽者、教者雙受益的目的。
2.聽課評課未思缺技術
在實際聽課評課中,教師聽得認真,教學過程記錄得比較祥細,可聽完課展開分析評價時卻難下筆,出現這種狀況主要原因是缺乏聽課評課的技術。
3.聽課評課未行少實踐
不少教師雖然聽課很積極,卻少有實踐,往往聽課結束,一切畫上句號,聽課的真正目的并未達到,這種求數量,不求質量的聽課評課是不可取的,究其原因是因為聽課評課只是一種需要完成的任務,還沒有形成一種學習需要和個人品質。
三、聽課評課之說不妥
所謂“聽課”,主要借助視覺和聽覺獲取有關信息的,既是如此,為什么只有“聽課”一說呢?“聽”是觀察的一種手段,主要指向聲音?!奥犝n”活動中,“聽”的對象主要是師生活動中的有聲語言,而單純用兩耳聽教師的講授、聽學生的回答、聽學生的討論,而不借雙目觀察課堂的動態、教師的姿態、學生的神態,單憑“聽”是不能真正領悟這一節課的內涵的,所以“聽課”一說不妥,不能正確地反映整個課堂。
在聽課后,評課是必不可少的,常聽到的評價,這節課教師準備充分,課堂氣氛活躍,時間安排合理,作業布置合理等,眼光依然盯住教師在課堂上的行為表象,極少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情感表現和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合作、交流活動。以權威的話語方式,評價授課教師的得與失,在權威的話語下,就有了“評課”一說。
傳統的聽課評課,“聽”是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有聲語言往來;“評”是對課的好壞下結論、作判斷。評課活動主要將“表現”“展示”作為獻課取向,執教者重在展示教學長處。評課是把教師看成等待幫助的客體,它蘊藏了習焉不察的文化假定,嚴重挫傷了執教者的積極性,也不適應新課程理念的發展需求,所以轉變聽課評課觀成為必然。
四、延生“觀課議課”新觀念
從“聽課評課”轉變到“觀課議課”,不只是換了一個詞語,一種說法,實際上“詞的變化就是文化和靈魂的變化”。
所謂“觀”,強調用人的多種感官以及一定的觀察工具,收集課堂信息,特別是透過眼睛的觀察,師生的語言和行動、課堂的情境與故事、師生的狀態與精神都會成為感受的對象。它更追求用心靈感受課堂、體味課堂?!坝^課”是學校教師或研究者憑借眼耳、手、腦等自身的感官及有關的輔助工具,直接地從課堂情景中獲取相關的信息資料,從感性到理性的一種學習、評價及研究教育教學的方法。
所謂“議”,是圍繞觀課所獲得的信息提出問題、發表意見,是一個展開對話、促進反思的過程。“議”要改變教師在評課中的“被評”地位,以“改進、發展”為獻課取向,鼓勵教師主動暴露問題以獲得幫助、改進,求得發展,強調集中話題,深入對話,目的是把教師培養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動者?!白h課”是指對課堂教學的成敗得失及其原因作切實中肯的分析和評價,能夠從教育教學理論的高度對一些現象做出正確的解釋,并且要以 “改進和發展”為主要取向,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觀課議課是參與者相互提供教學信息,共同收集和感悟課堂信息,圍繞共同話題進行對話和反思的活動,目的是改進課堂教學、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觀課議課的目的,是幫助教師認識教育觀念、教學設計、教的行為、學的行為、學的效果之間的具體聯系,拓展更多的可能性空間。促進教師對日常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從而發展自己。
總之,從傳統的“聽課評課”到新課程理念下的“觀課議課”,是一次質的飛躍,它為教學教研的改革,打開了一扇敞亮的門。希望教師們在新“觀課議課”的理念下,促進教師的自我反思以及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使教師們早日成長為綜合型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