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倩


【摘 要】 目的:觀察心理護理對血站無償獻血者的效果。方法:選取92名來本站進行無償獻血自愿者作為本次研究觀察對象,所有志愿者均為首次獻血,按照隨機原則將其分為的對照組與研究組,各有46名患者對照組采用常規采血護理,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增加心理護理干預。對兩組獻血前后心理狀態變化情況進行觀察,對比兩組獻血不良反應發生率(獻血前兩組在心理狀態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結果:獻血后與同時期的對照組相比,研究組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得分以及獻血不良反應發生率均明顯較低,兩組數據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給予血站無償獻血者心理護理干預有助于促進獻血者心理狀態的改善,降低獻血不良反應發生率。
【關鍵詞】
血站;無償獻血者;心理護理
由于無償獻血觀念逐漸深入人心,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自愿參與到無償獻血中,獻血具有改善獻血者血液粘稠度等諸多益處,但對機體本身來說是一種應激,部分獻血者由于生理及心理方面的不適應,可能會產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反應,而這些反應將對獻血的順利進行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對獻血者實施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尤其是心理護理極其有必要[1]。本次研究探討對血站無償獻血者實施心理護理的效果,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線資料
本次研究觀察對象為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進入本站進行無償獻血的92名志愿者,所有志愿者均為首次獻血,獻血前經相關生理指標測定均符合獻血要求。按照接收時間先后將獻血者分為的研究組與對照組,各有46名患者對照組中男性30名,女性16名;年齡19~41歲,平均(27.34±1.17)歲;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29名,中專及高中14名,初中及以下3名。研究組中男性32名,女性14名;年齡19~41歲,平均(27.27±1.16)歲;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30名,中專及高中12名,初中及以下4名。兩組各方面基線資料經統計學檢驗均無明顯差異(P>0.05)。所有獻血者均在知悉本次研究目的及方法等情況下簽署知情同意書表示自愿參與,排除伴其他心血管疾病、肝腎功能異常、合并其他臟器功能嚴重損害、存在精神類疾病及依從性差無法配合完成本研究者。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接收獻血者后立即對其相關生理指標進行測定,合格后方可進行采血,告知獻血者獻血后相關注意事項,并于獻血全過程給予必要的支持與鼓勵,完成獻血后告知其離開。在此基礎上對研究組實施心理護理:1)接收獻血者后至獻血開始前,將獻血相關知識對獻血者進行宣教,以增加其對無償獻血的了解,增強對相關生理知識的認識,使其明白定期適當的獻血對于降低血液粘稠度,加快血液循環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改善精神狀態,并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從而消除其對獻血的誤解與憂慮。為獻血者營造舒適溫馨的獻血氛圍,可通過將指示性標語制作成彩色模樣,溫馨提示運用親切貼心的語言,于采血室內擺放顏色鮮艷的花草,播放舒緩音樂等途徑改善獻血環境;鼓勵獻血者多飲水,對于未進食的獻血者,應告知其在采血前進食糕點等食物,以補充熱量。2)獻血過程中仔細觀察獻血者面部表情及眼神等的圍標變化,對其心理狀態給予更多關注,采血人員應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技能,保證穿刺動作的嫻熟,盡可能做到一次性穿刺成功,避免獻血者由于接受過多不必要的穿刺在心理及生理上遭受傷害刺激;同時應注意穿刺動作要輕柔,態度應和藹,以增加獻血者的信任感與依賴;采血過程中指導并教會獻血者進行深呼吸,做到全身放松,告知獻血者抽血過程較短,應盡量放松心情,從而緩解其心理情緒,進一步提高獻血者對獻血的安全感。3)獻血后將按壓血管的正確方法耐心且詳細地向獻血者進行講解與指導,并主動詢問其獻血后的感受,若獻血者存在不適則應給予相應處理,同時注意在處理過程中應給予針對性心理疏導與安慰,告知其出現不良反應是正常的,并解釋出現相關反應的原因,以消除獻血者對自身恢復的過度擔心;將獻血后相關注意事項向獻血者作詳細告知,強調獻血后應保證充足的睡眠,并攝入足夠的營養,并積極采取措施預防穿刺部位發生感染,從而使得獻血者獻血后仍能保持輕松愉悅的心情。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兩組獻血前后心理狀態的變化、獻血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觀察對比,以Zung編制的焦慮自評量表(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DS)對獻血者獻血前后心理狀態進行評估,量表均已50分為界,≥50分則表明存在焦慮或抑郁心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狀態越差[2]。獻血者獻血后不良反應根據嚴重程度分為輕度:獻血后存在頭暈、心慌及疲乏等癥狀;中度:獻血后出現疲乏、頭暈、四肢發冷以及面色慘白等癥狀;重度:獻血后除上述癥狀外獻血者存在明顯的自我感覺不適甚至出現暈厥現象。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的分析處理均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采用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行卡方(χ2)檢驗;采用均數±(±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若檢驗結果為P<0.05,則說明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獻血前后兩組心理變化比較
進站時兩組SAS及SDS得分均無明顯差異(P>0.05),獻血后與同時期的對照組相比,研究組量表得分均顯著較低,兩組得分經統計學檢測具有明顯差異(P<0.05)。詳情見表1。
2.2 兩組獻血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獻血不良反應明顯較低,經統計學驗證,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存在明顯差異(P<0.05)。詳情見表2。
3 討論
隨著無償獻血觀念逐漸深入人心以及社會層面的影響,現階段無償獻血者的數量日益增加,但有研究表明,存在相當一部分獻血者對獻血相關知識的了解較為缺乏,同時存在錯誤認知,導致了其在獻血過程中極易產生不同程度的消極心理,如恐懼、緊張、焦慮等,例如認為自身元氣在獻血后將受到損傷,因而出現焦慮心理;或者認為造血功能受到影響,甚至認為獻血可能會染上嚴重傳染病,如艾滋病及性病等,從而增加了對獻血的恐懼感,而不良情緒可直接導致獻血者對于獻血這種高尚的行為產生厭惡及反感,不利于獻血的順利進行甚至造成采血中斷[3-4]。因此,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在整個獻血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對于消除獻血者對獻血的誤解、緩解獻血者的不良心理情緒,確保獻血的順利完成具有重要意義[5]。本次研究給予研究組心理護理干預,通過獻血前對獻血者進行健康教育,消除其對獻血的誤解,緩解獻血前不良情緒,從而有利于采血的順利進行;獻血中仔細觀察獻血者的反應,同時教會其心理放松的方法,通過深呼吸等緩解不良情緒,從而減少相關不良反應的發生,有助于增加其獻血舒適度;通過將獻血后相關注意事項進行詳細告知,可有效消除獻血者對獻血后的過度擔憂,促使其完成獻血后仍能保持輕松愉悅的心態,為其下一次自愿無償獻血增加信心與積極性。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獻血者獻血后SAS及SDS心理狀態量表得分均明顯較常規護理的對照組低,獻血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較低,兩組數據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表示心理護理干預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給予血站無償獻血心理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獻血者的心理狀態,減少獻血不良反應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胡容,梁紅.健康教育指導對血站采血點無償獻血者獻血反應的預防作用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16):187-188.
[2] 李志濤,王靜,任霄惠.血站文化建設對提升獻血者滿意度的促進作用[J].中國輸血雜志,2016,29(09):1041-1043.
[3] 劉金娜,翟瑋瑋,遲文忠,等.濰坊市中心血站獻血反應案名的調查分析與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7,33(18):1417-1418.
[4] 陳烈霞,黃小娟,陳紅霞,等.心理干預對軍隊無償獻血者獻血不良反應的影響研究[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17,38(12):830-833.
[5] 陳素珍.人文關懷對獻血護理質量的影響[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7,19(05):52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