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連

【摘 要】 目的:分析肺動脈栓塞患者應用64排CT血管成像具有的診治價值。方法:選取本院收治的52例疑似肺動脈栓塞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展開64排CT血管成像檢測,針對收集到的CT圖像采取不同的后處理方式,對比并評價診斷結果。結果:對于1級動脈栓塞,MIP(最大密度投影)、MPR(多平面重建)以及VR(容積重現)三種處理方式的檢出率差異不大(P>0.05);對于2~3級動脈栓塞,MPR檢出率相比于其他兩種處理方式明顯升高(P<0.05);對于4~5級動脈栓塞,MPR檢出率稍高于其他兩種處理方式,但差異不明顯(P>0.05)。結論:通過聯合應用64排CT血管成像與多種圖像后處理技術,可充分促進疾病檢出率的提高,為臨床診治工作提供可靠參考。
【關鍵詞】
肺動脈栓塞;64排CT血管成像;應用價值
肺動脈栓塞指的是由于多種栓子對肺動脈系統造成阻塞,從而導致肺循環功能出現障礙的一類綜合征,由于該病缺乏典型的臨床特點,導致誤診率及漏診率較高,給臨床診治工作帶來了不小的難度。近些年來,隨著臨床診斷技術水平的日益提升,多排螺旋CT成像技術也不斷發展成熟,并被廣泛應用在了臨床各類疾病的診治中,發揮出了重要作用[1]?;诖?,本文作者以本院收治的52例疑似肺動脈栓塞患者為例,就其應用64排CT血管成像的診治價值展開探討。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2例疑似肺動脈栓塞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女分別有28例與24例;年齡為37~76歲,平均(54.8±2.6)歲;臨床癥狀:16例呼吸困難,14例胸悶,9例咳嗽,8例咯血,5例胸痛。
1.2 方法
采用型號為飛利浦Brilliance的64排128層螺旋CT機,對所有患者展開肺動脈造影成像。其中相關掃描參數設置如下:探測器設為(0.6×128)mm2,重建層厚與層距分別設為0.75mm與0.5mm,管電壓設為100kV,將CAREDOSE4D自動計算mAs開啟。在對患者展開掃描時,從其肺尖全面掃描至隔頂處。造影劑采用濃度為370mg/mL的非離子型碘對比劑,以3.5mL/s的速度向患者注射80~100mL。
1.3 圖像后處理技術
向Vitrea 2.1工作站傳送收集到的所有CT影像,用血管分析軟件展開冠位、矢位以及軸位的圖像重建,隨后分別采用MIP(最大密度投影)、MPR(多平面重建)以及VR(容積重現)等方式對CT血管成像進行處理。待取得血管窗、肺窗以及縱隔窗以后,仔細分析患者的直接及間接征象,并由2名經驗豐富的醫師共同分析所有患者的重建圖像,并做出診斷。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采用(平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數據,用t進行檢驗;采用(%)表示計數數據,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方面的意義。
2 結果
經統計,患者1級、4~5級動脈栓塞的MIP、MPR以及VR三種處理方式的檢出率差異不大(P>0.05);對于2~3級動脈栓塞,MPR檢出率相比于其他兩種處理方式明顯升高(P<0.05)。詳見表1。
3 結論
對于肺動脈栓塞患者而言,其發病比較迅速,主要表現為右心房附壁以及靜脈系統的血栓發生脫落,從而導致肺動脈栓塞癥狀的出現。當患者病情較輕時,不具備明顯癥狀;當病情嚴重時,就很有可能發生低血壓甚至休克等癥狀,且病死率較高。目前,公認的肺動脈栓塞診斷金標準即為肺動脈造影,但此種方法會對患者造成一定的創傷,再加上操作繁瑣,容易導致多種并發癥的出現,特別是栓塞動脈處于肺段及其下部肺小動脈時,漏診率比較高,因而在使用時存在較大的局限性。但是,多層CT成像技術便可對患者肺動脈栓塞的直接與間接征象進行有效觀察,診斷正確率高,為臨床治療方案的確定提供了可靠依據[2-3]。
其中,應用64層CT對肺動脈栓塞患者進行診斷時,其直接征象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肺動脈內發生偏心型或中心型充盈缺損情況;2)肺動脈的內附壁出現充盈缺損情況,血栓分布在肺動脈的內壁,因血栓部分機化導致表面發生收縮凹陷,并與血管壁之間呈鈍角,常見于血管的分叉處;3)患者的肺動脈分支完全被阻塞,同時還會有較大的概率伴發相應肺段梗死。此外,間接征象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肺紋理稀疏且肺野透過度上升;2)肺動脈呈高壓狀體,中央肺動脈出現擴張;3)肺梗死呈現楔形高密度影;4)心包積液;5)右心室體積增大;6)支氣管動脈或其他的循環動脈出現擴張的情況。通過應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對疑似肺結核栓塞患者進行檢查,可有效促進臨床診斷正確率的提高,并且此種診斷方法操作簡便,不會對患者造成創傷[4-5]。另外,應用多排螺旋CT來檢查各級肺動脈栓塞情況時,主要有MIP(最大密度投影)、MPR(多平面重建)以及VR(容積重現)這三種后處理方式。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1級、4~5級動脈栓塞的MIP、MPR以及VR三種處理方式的檢出率差異不大(P>0.05);對于2~3級動脈栓塞,MPR檢出率則明顯高于其他兩種處理方式(P<0.05),表明在64排CT血管成像后展開MPR后處理操作,可進一步提高肺動脈栓塞的檢出率。
綜上所述,通過聯合應用64排CT血管成像與多種圖像后處理技術,可充分促進疾病檢出率的提高,為臨床診治工作提供可靠參考,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鳳敏.64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動脈栓塞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分析[J].中外醫療,2016,35(08):155-156.
[2] 祁麗.CT在分析急性肺栓塞嚴重程度及預后評估中常用的參數及其價值[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3,32(12):1817-1820.
[3] 黎秀文.CT肺動脈栓塞指數在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臨床診斷中的意義[J].疑難病雜志,2016,15(02):150-153.
[4] 謝鎏暉.CTPA對急性肺動脈栓塞心血管參數及療效的評價[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06):382-383.
[5] 唐春香.CT肺動脈成像在兒童急性肺栓塞中的應用與進展[J].放射學實踐,2014,29(02):19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