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芳


【摘?要】??目的?:?探討希望理論對女性抑郁癥患者希望水平及應對方式的影響。方法?:?選擇本院2015年4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77例女性抑郁癥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8例及觀察組39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希望理論,對兩組患者希望水平及應對方式進行觀察。結果?:?兩組患者干預前的希望水平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干預后采取積極行動、對現實及未來態度積極性、與他人保持親密關系等評分均較對照組高(P<0.05);兩組患者干預前的應對方式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干預后面對、解決問題評分較對照組高,回避、自責評分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希望理論可提高女性抑郁癥患者希望水平,使其積極面對疾病。
【關鍵詞】
女性抑郁癥;希望理論;希望水平;應對方式
抑郁癥是以心境明顯改變為基礎臨床表現,并伴隨相應的行為及思維異常的精神障礙性疾病。抑郁癥患者會出現自我評價低,感到無助、絕望。由于男女性別差異,且女性在生理與心理、社會及家庭中扮演角色的特殊性,導致女性抑郁癥發生率較男性高[1]。針對女性抑郁癥的特點,本研究將希望理論用于臨床護理干預中,觀察對患者希望水平及應對方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5年4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77例女性抑郁癥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8例及觀察組39例。觀察組:年齡25~54歲,平均年齡(38.44±4.12)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4例,高中至大專20例,本科及以上5例。對照組:年齡22~58歲,平均年齡(38.68±4.05)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2例,高中至大專19例,本科及以上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包括健康宣教、病情觀察、工娛治療活動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希望理論護理,具有措施如下:1)治療第1~3周時:該階段的護理目標為使患者正確認識抑郁癥。路徑思維是建立心理治療團隊,引導患者參與游戲、關懷照護行為,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同時,通過模擬情景、多媒體課堂、角色扮演等方式,幫助患者了解抑郁癥,判斷不合理的行為與認知。動力思維是幫助患者認識到抑郁癥可戰勝。2)治療第4~6周時:目標為幫助患者樹立希望,使患者提高積極心理健康水平;思維路徑是經團隊心理干預及積極心理健康干預,幫助患者重建認知結構,增強生活信心。干預方法包括閱讀療法、觀看戰勝抑郁癥的相關視頻等。動力思維是讓患者確信希望是治愈抑郁癥的關鍵。3)治療第7~9周:該階段目標為培養患者積極行為。思維路徑是通過音樂心理療法及書畫療法等,糾正患者消極行為。動力思維是健康行為可改變負性情緒,減輕抑郁癥程度。
1.3?觀察指標
1)采用Herth希望量表對干預前后的希望水平進行評估,該量表有12個條目,包括采取積極行動、對現實及未來態度積極、與他人保持親密關系等3個維度,分數越高表示希望水平越高。2)以醫學應對問卷評估患者干預前后應對方式,問卷共有20個條目,其中8個為反向條目,有面對、解決問題、回避、自責等4個維度。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本研究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用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以率進行描述,行χ2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希望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干預前的希望水平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干預后希望水平評分明顯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1。
2.2?兩組應對方式比較
兩組患者干預前的應對方式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干預后面對、解決問題評分較對照組高,回避、自責評分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抑郁癥為臨床常見情感障礙性精神疾病,經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女性抑郁癥發生率是男性的2~3倍,且女性抑郁癥的終身患病率為20%~30%,男性僅為10%左右,可能與社會、心理、生理綜合因素有關[2]。
本研究將希望理論用于女性抑郁癥患者護理中,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的希望水平明顯較對照組高,表明希望理論可有效提高女性抑郁癥患者希望水平。希望理論是積極心理學的重要構成要素,希望是人的一種認知,是建立于意愿與途徑、交互作用而產生的成功感基礎之上,可激勵個體克服心理障礙[3]。已經有研究表明[4],高希望水平能提高患者疾病適應能力及積極性。女性抑郁癥患者普遍存在消極心理,喪失生活樂趣,看不到希望,希望水平低會影響治療與康復。本研究根據女性抑郁癥患者治療不同階段制定相應基于希望理論的護理方案,并根據患者情況制定目標、思維路徑及動力思維,從而促進患者積極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的應對方式明顯優于對照組,表明希望理論不僅能提高患者希望水平,也能使患者積極面對疾病。
綜合上述,希望理論可提高女性抑郁癥患者希望水平,也能改變其應對方式,以積極態度面對疾病。
參考文獻
[1] ?郭建兵,李全兵,王剛,等.社會支持對女性抑郁癥患者抑郁程度的影響研究[J].貴州醫藥,2016,40(09):987-989.
[2] 王偉,陳愛民,張玉梅,等.希望理論在抑郁癥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19):15-17.
[3] 任巧玲,李遵清,吳虹,等.希望理論在抑郁癥患者臨床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7,23(33):4239-4243.
[4] 王林,陳愛民.希望理論與認知行為治療在抑郁癥患者中的整合應用[J].護理學報,2014,21(04):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