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元鈞
一、生活德育的內涵
“生活德育”的提出有著特定的背景。20世紀90年代,隨著對知性德育脫離生活的批判,“德育回歸生活”的理念得以凸顯。【1】其基本內涵是:
首先,“生活德育”是基于生活的德育,生活是德育的根基。
陶行知先生強調:“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 因此,生活之于德育,絕不只是糾正“德育脫離生活”的手段,而是德育的根本,德育的根基?!?】因而,從這個角度說,“德育就是生活德育”。
其次,“生活德育”是為了生活的德育,道德服務于生活。
以道德知識積累為主要目標的知性德育,將生活實踐與教育脫離開來,將知與行割裂開來,將學生完整的生活分解為智力生活、情感生活等不同的生活碎片,最終無法避免地將學生的人格分裂成兩個互不接觸的世界,“在一個世界里,兒童像一個脫離現實的傀儡一樣從事學習;而在另一個世界里,他通過某種違背教育的活動來活動自我滿足”【3】。“生活德育”是為了生活的德育,是服務于生活的德育。其不僅尊重學生的“現實生活”,更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并引導學生“建構”生活,追求幸福生活,實現“從書本的到人生的,從狹隘的到廣闊的,從字面的到手腦相長的,從耳目的到身心全顧的”轉變,成為“環境中的主宰,去號召環境”【4】。
第三,“生活德育”是在生活中進行的德育,強調實踐育人。
“生活德育”讓德育向生活回歸,讓學生向“人”回歸,它堅持現實生活中個體“既是道德的接受者,又是道德的體現者和創造者”,充分發揮“道德的體現者和創造者”的能動性,“讓學生在熱愛生活、了解生活、親自去生活的過程中培養德性,學會過一種道德的生活,而不是在現實生活之外的另外一個世界里去培養人的道德”【5】。因此,倡導“生活德育”,并不是要與知性德育相割裂,相反“生活德育”的提出和實踐是要實現學生校內生活與校外生活的統一,實現知與行的合一。
二、“生活德育”是寶山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
寶山區學校德育工作面對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形勢,以及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況,還存在不相適應的地方,最主要表現為:德育觀念陳舊化,德育方法灌輸化和德育環境封閉化。為此,著力推進“生活德育”實踐,突破我區學校德育發展的瓶頸,是寶山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
首先,推進“生活德育”實踐是寶山落實基礎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回歸“生活世界”已經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德育是學校教育的根本,回歸生活世界是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學校德育改革和發展的價值取向之一。
其次,推進“生活德育”實踐是彰顯寶山區域教育特色的必然要求。
寶山是陶行知教育思想重要的發源地和實踐地,在長期的“學陶師陶”活動中,積累了豐富的“生活教育”探索和實踐的成功經驗,這些都為全區學校開展“生活德育”的探索和實踐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也是新時期深化“陶行知教育創新發展區”建設的必然要求。
第三,推進“生活德育”實踐是提升寶山區學校德育實效性的必然要求。
寶山區“生活德育”的提出,正是基于對社會轉型時期青少年社會性發展的探索與思考,其意在還學校德育于“本原”,在溝通學生學校生活與社會生活聯系的同時,依托具體的社會生活實踐架構德育、推進德育,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并踐行道德,真正實現學生“生活世界”的統一,實現知與行的統一,提升學校德育的實效。
三、“生活德育”體系的構建與實施
(一)制定“生活德育”實施指南
“實施指南”是寶山區中小學整體推進“生活德育”的宏觀指導性意見和實施要領。根據區域推進“生活德育”的理念,明確開展“生活德育”的指導思想、學生德目、目標要求、實施原則、操作規范、資源平臺、德育載體等,為全區各中小學在具體的校本推進中提出清晰完善的實施規范和思路。
(二)明確“生活德育”實施要求
“要求”立足于學生的自我修養,逐步拓展至學生社會生活,以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為道德學習和養成點,具體設計為“四情境五學段德育要求”。“四情境”即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區生活、社會生活;“五學段”為1~2年級、3~5年級、6~7年級、8~9年級、10~12年級。根據其不同年齡段學生品德發展特征,提出相應的養成要求,突出生活在德育中的重要性,以此探索編制一套既能充分體現當前青少年兒童品德發展要求,更能堅守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寶山區中小學生德目”。
(三)實施“生活德育”系列課程
“生活德育”課程體系包含兩大類。一類是 “德育課程”,一類是“自主活動”。兩大類課程均強調學生在整個德育活動中的實踐性和體驗性,凸顯生活實踐的德育價值。
1.德育課程的基本形式
一是核心類課程即以“生活育德、禮儀規范、心育呵護、家校合作、生涯輔導、國際理解”為主題的6大系列課程,凸顯“課程貫通、形成一體”的課程整體態勢。
二是拓展類課程以《中小學“美麗寶山”系列讀本》為主體,該讀本包括以“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為主要人物的“行知魂”;以寶山自然、歷史發展變遷為主的“鄉土情”;以寶山名人、文化資源及藝術走廊為主的“人文韻”三大系列。每一個系列都有其獨立的對應模塊、目標指向和教育資源優勢。
2.自主活動的基本形式
所謂“自主活動”主要是從組織形式和德育過程兩個方面考慮,自主活動一般可以歸納為:三種類型即同伴相約、家庭親子活動、學生個體自主考察。十大形式即團隊活動、社團活動、傳統節日活動、學校節會活動、勞動與技術活動、親子活動、研學旅行活動、探究活動、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活動、互聯網體驗活動?!白灾骰顒印睂⑿壬钆c校外生活結合起來,并在“指南”的指導下,預設相應的德育活動目標和具體過程等。
(四)整合區域“生活德育”資源
根據資源的類型開發“四色”系列活動,配合“生活德育”課程的實施。
1.紅色愛國系列
組織學生尋訪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回顧革命歷史及英雄事跡,感受改革開放偉大成果,增強學生的國家觀念及愛國熱情,對應于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國家意識”部分。
2.藍色公益系列
組織學生考察各類公益服務機構,并在服務弱勢群體、承擔社會責任方面展開積極實踐,對應于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公民人格”部分。
3.綠色生態系列
組織學生開展綠色田園氛圍中的社會實踐、安全自護活動,深化學生對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身關系命題的體驗和思考,對應于生命教育。
4.橙色創新系列
組織學生開展創新實踐、職業體驗、文化交流活動,培養學生的國際理解、社會適應和創新實踐能力,是在落實“兩綱”基礎上對進提升現代公民素養的深入思考,對應于創新教育。
(五)強化“生活德育”活動評價
根據中小學實施“生活德育”的各個環節和實施情況研究確定其“測評點”,并對各“測評點”中的每一實施步驟提出相應的測評指標,以監測考察其每一實施環節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活動方案評價
“活動方案(包括課程方案)”的評價,正是針對方案的各個主要環節,梳理出“監測點”,依此提出科學實用又可測的評價指標,通過這些“評價指標”總體反映方案設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活動過程評價
對實施過程的評價將從操作環節的步驟列出相應的監測點,據此制定相應的監測指標,依據“教育過程”的一般結構特性劃分,具體大致可分為任務分解、載體選擇、資源利用、方法運用、師生合作、組織實施等六個方面,提出相應的評價指標,以供監測評估。
3.活動結果評價
“生活德育”理念下的德育結果評價,將評價的目的聚焦于“生活德育”主題教育(課程或活動)開展實施后,師生對整個活動的感受上,以客觀描述德育課程和活動參與者對本課(或活動)中所提供的內容、載體、方法等方面的真切感受,了解其對本課(或活動)主題的理解、認識和感受的程度等,以此投射師生對課程和活動實效性的認識。
四、存在問題與改進
(一)“生活德育”的實施要尊重學生生活的整體性
教師需要關注三個問題:一是設計“生活德育”課程時要加強各類課程之間的互補性。二是課程內容的選擇要重視學生智力生活與情感生活的融合。三是活動設計要實現學生校內生活與校外生活的融合。
(二)“生活德育”的實施要重視兒童的視角
只有具備了兒童的視角,才能真正實現學校德育基于學生生活、服務學生生活的精髓;從兒童的視角出發,教師才能真正接納學生,讓學生成為德育過程的主體,而不是知識的灌輸。
(三)“生活德育”的實施要強化生活的實踐性
教師要不斷探索“生活德育”多元化模式,既要開發好、利用好各類“生活德育”課程,更要充分利用區內豐富的德育資源,實現德育由校內向校外延伸,實現學生認知與行為的統一,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生活、活動不斷交替,學生由被動的受教育者,成為主動的自我教育者,創造的火花不時被點燃,主動探究真、善、美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也得到培養。
參考文獻:
1.馮建軍:《“德育與生活”關系之再思考》,載《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
2.馮建軍:《“德育與生活”關系之再思考》,載《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華東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譯,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頁。
4.陶行知全集 ( 第 2 卷 ) [ C ] .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505;491;504.
5.唐漢衛著:《 生活道德教育論》,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