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婷

【摘 要】 目的:探討與調查PICC置管后機械性靜脈炎的發生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樣研究方法,研究時間為2015年8月至2017年11月,選擇在本科室進行PICC置管的87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記錄機械性靜脈炎發生情況與患者的臨床資料,調查發病因素。結果:在87例患者中,發生機械性靜脈炎發生8例,發生率為9.2%,其中Ⅰ級5例,Ⅱ級2例,Ⅲ級1例。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顯示腫瘤、年齡、置管靜脈、置管成功次數為導致機械性靜脈炎發生的主要獨立危險因素(P<0.05)。結論:PICC置管后機械性靜脈炎的發生比較常見,腫瘤、年齡、置管靜脈、置管成功次數為主要的危險因素。
【關鍵詞】
PICC;機械性靜脈炎;發生因素
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當前臨床治療的重要手段,其是指經外周靜脈穿刺,導管尖端置入中心靜脈。雖然PICC當前在兒科、血液科、腫瘤科廣泛使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并發癥。PICC并發癥包括機械性靜脈炎、導管移位、導管相關感染、血栓形成等。機械性靜脈炎是指因血管內異物活動導致血管內膜損傷和炎癥的發生,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發熱、壓痛、皮膚紅斑、腫脹,屬于急性無菌性炎癥,常發生在置管后1周內,可嚴重影響治療患者的預后康復。PICC置管后機械性靜脈炎的發病因素比較多,包括機械因素、細菌因素、化學因素等,但是不同地區的發病因素不一[1]。本研究具體調查了PICC置管后機械性靜脈炎的發生因素,并提出了相關預防性對策。現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研究方法,研究時間為2015年8月至2017年11月,選擇在本科室進行PICC置管的患者87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由本院PICC小組成員進行置管在科期間由本科PICC小組成員進行治療及維護;患者年齡≥18歲。排除標準:PICC維護過程中出現其他并發癥者;患有皮膚疾病患者;對乙醇及碘伏過敏患者;患有精神疾病者。其中男性47例,女性40例;年齡最小5歲,最大70歲,平均年齡(45.35±5.29)歲;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4.22±2.19);平均體質量指數為(21.34±5.19)kg/m2。
1.2 PICC置管方法
選擇美國Bard公司的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后穿刺局部統一使用IV3000敷貼(英國施樂輝醫用產品)。觀察時間為患者置PICC開始至置管后2周。
1.3 觀察指標
記錄所有患者機械性靜脈炎的發生情況并分級,0級:無癥狀;Ⅰ級:輸液部位發紅伴有或不伴有疼痛;Ⅱ級:輸液部位疼痛伴有發紅和/或水腫;Ⅲ級:輸液部位疼痛伴有發紅和/或水腫,條索狀物形成,可觸摸到條索狀靜脈;Ⅳ級:輸液部位疼痛伴有發紅和/或水腫,條索狀物形成,可觸摸到條索狀靜脈,長度大于2.5cm,有膿液流出。
同時記錄所有患者的性別、年齡、管成功次數、合并癥、文化程度、置管后導管尖端位置、體質量指數、科室、診斷、置管靜脈、置管時導管移位、送管困難等。
1.4 統計方法
選擇SPSS 22.0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數據采用構成比、率、百分比表示,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對比為t檢驗與卡方分析,然后對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進行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機械性靜脈炎發生情況
在87例患者中,發生機械性靜脈炎發生8例,發生率為9.2%,其中Ⅰ級5例,Ⅱ級2例,Ⅲ級1例。
2.2 發生因素分析
以機械性靜脈炎是否發生為應變量(Y),以調查的資料作為自變量(X),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顯示腫瘤、年齡、置管靜脈、置管成功次數為導致機械性靜脈炎發生的主要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1。
表1 PICC置管后機械性靜脈炎的發生因素(n=87)
3 討論
PICC置管后機械性靜脈炎在臨床上比較常見,患者預后有嚴重的負面影響。從發病機制上分析,靜脈內膜為扁平的內皮細胞,其表面由多糖-蛋白質復合物所覆蓋,具有良好的防止血小板黏附和抗凝作用,在一些特定病理因素條件下,破壞、損傷了血管內膜會導致靜脈炎的發生[2]。本研究顯示在87例患者中,發生機械性靜脈炎發生8例,發生率為9.2%,其中Ⅰ級5例,Ⅱ級2例,Ⅲ級1例,也符合相關文獻報告。
造成機械性靜脈炎的危險因素包括患者因素、材質因素與操作因素等,PICC為侵入性操作,穿刺針管徑較粗,穿刺針、導管鞘等易損傷血管內膜;同時PICC置入血管后會占據血管空間,如果出現導管型號與血管管徑不對稱,可損傷血管內膜,導致機械性靜脈炎的發生等。本研究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顯示腫瘤、年齡、置管靜脈、置管成功次數為導致機械性靜脈炎發生的主要獨立危險因素(P<0.05)。靜脈穿刺次數是導致靜脈炎發生的危險因素,送管速度過快與反復的靜脈穿刺可造成對血管內膜的損傷;并且其也能損傷血管內膜,使血小板附著釋放出組織活酶,導致內膜下膠原纖維顯露,激活體內外凝血系統形成血栓。較小的導管型號經貴要靜脈插入可降低靜脈炎的發生率,不過穿刺部位的劇烈活動也與機械性靜脈炎的發生有顯著相關性。當患者年齡過大時,多合并有各種內科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特別是血糖增高時,血小板凝集性增強,粘度增大,糖與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結合,易導致血管并發癥的發生[3-4]。在預防機械性靜脈炎中,嚴格落實雙人查對制度,修訂完善的護理人員崗位職責、PICC用藥操作流程,落實責任護士管床制度。
總之,PICC置管后機械性靜脈炎的發生比較常見,腫瘤、年齡、置管靜脈、置管成功次數為主要的危險因素。
參考文獻
[1] 張蘭鳳,王琴,陳文琪,等.一種專用于PICC置管患者的上臂循經艾灸器制作與應用[J].中國醫療設備,2017,32(07):35-37.
[2] 張玉丹.水膠體敷料預防腫瘤患者PICC相關機械性靜脈炎的效果[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7,16(02):166-168,172.
[3] 林熹,江湖,江瀅,等.多學科團隊在腫瘤化療患者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7,14(14):151-155.
[4] 肖娓珠,陳淑萍,柳燕瑛,等.PICC置管患者發生機械性靜脈炎的影響因素分析[J].福建醫藥雜志,2015,(05):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