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平
蘇林姆林斯基說過:“沒有美,就沒有任何教育。”美能調劑人的精神,凈化人的靈魂,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發展。新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有明確要求:“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因此,高中語文教學應該大力貫徹審美教育。審美教育是培養學生發現美、理解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教育,即引導學生走上“尋美”“品美”“ 創美”之路,以獲得健康的審美情趣、崇高優美的感情、豐富的文化知識修養,從而形成正確的審美觀、人生觀,引領我們共同實踐中國夢。
一、尋美——培養審美感知力
關于審美,法國雕塑家羅丹說,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新編高中語文教材的選文,大多文質兼美,它包含著栩栩如生、性格鮮明、的文學形象,豐富生動、含蘊無窮的藝術語言,多樣多變、異彩紛呈的文章結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小說情節,情景交融、美不勝收的散文意境,收中外名人雅士之賢文,集古今寶貴思想之精華,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在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正確的發現美、感知美,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和高尚的審美情趣,激發起學生的愛心和熱情,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是語文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去尋找并感受藝術作品中的美。例如,講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平臺,在課前播放《荷塘月色》的歌曲,讓同學們帶著輕松愉悅的心情,伴著優美的旋律走進課堂;課前導入,可選用“荷塘”“月色”的優美圖片,以給同學們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將生活中對美的感知帶入文學作品的審美鑒賞之中;走進文本,教師可采用配樂誦讀的方式,蘇霍姆斯說過“教育的藝術首先是語言的藝術。”教師的深情誦讀既可以給學生一種代入感,身臨其境的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畫面美,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的感染力。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具體生動的場景,再現作者苦心經營的藝術境界,激發學生美感體驗的內在需要和內在動力,使學生不僅身臨其境,而且心入其境,產生美感體驗,使學生盡快的進入角色,在愉悅與享受中培養美感,在審美過程中凈化自己的心靈,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二、品美——培養審美鑒賞力
審美鑒賞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文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能力。”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讓他們不光能夠感受到美的所在,而且能夠分析品評美之所在,通過閱讀鑒賞優秀作品、品味語言藝術而體驗豐富的情感、激發審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領悟人生哲理,將對美的感受內化為精神與修養,從而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養成高雅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品味。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文學作品進行深入細致的解讀,指導學生分析探究美的形象、美的語言、美的內涵,從而能夠自覺的審美。讓我們一起走進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欣賞一下其中的美吧:“田田的葉子”“肩并肩密密的挨著”,而“層層的葉子”便使平面的荷塘立體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只有綠葉而沒有花朵未免有些單調,于是作者又讓碧綠的荷葉中“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色彩便豐富了;白花若一味地開著或含羞,也不美,好在“有裊娜的開著的,有羞澀的打著朵的”這樣就美妙多姿了;“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詩一樣的語言又將荷花的風姿生動傳神地展現出來。朱自清先生在黑暗現實中,在苦悶寂寞的心境下,卻能夠用如此美秒的語言描繪出如此對美好的境界,足以展現出他精神世界里對美的追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感知整個畫面的美,指導學生推敲文中的詞語,體會修辭的妙處,感受色彩的變幻,更要挖掘作品傳達出的人性美,精神美,以美來陶冶情操,增強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三、創美——培養審美創造力
“教育之美在于創造美”。創造美是審美教育的歸宿,是學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最佳途徑。我們語文教師要把學生培養成理解文學,并懂得表達內心對美的感悟的人;要讓美的文學作品,喚起學生的美好感情,并使之得到內化和陶冶;要鼓勵學生去探索、感悟文藝作品中所蘊含的社會意義、歷史意義、人生意義,讓他們的智慧去實現審美的再造和升華。
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中,有太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值得我們敬仰:“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李白,“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的朱自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他們那心憂天下的情懷、捐軀赴國的壯志,視死如歸的精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無不閃耀著人性的光輝。當審美情趣上升到對時代文明的認同時,關愛他人、無私奉獻、開拓創新、拼搏進取、愛我家鄉、興我中華等精神,就會放射出理性審美的光芒,幫助學生將閱讀過程得到的這些美好情操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指南,以此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
美能啟真,美能導善,美能怡情,美能冶性。只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認真發掘美育蘊藉,用美吸引學生,用美感染學生,用美陶冶學生,那么語文課將會是別開生面的。讓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努力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培養學生發現美,理解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引導學生用美的眼光去看待社會、服務社會,讓“中國夢”美夢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