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晶珍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前人已經證實了讀書有很重要的作用。《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鼓勵學生學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重視讀的訓練,在教學中要多讀少講,以讀代講。讀是在反復品位作者語言、咀嚼、消化、吸收、領會文章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讓學生主動地讀出感悟,獲得知識,這就要求在朗讀教學中,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要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地讀。只有主動地讀,才能讀出疑問,讀出興趣,讀出情感,讀出真知。
一、讀出興趣,讀出情感,提高學習熱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首先要讓學生產生讀的興趣,讀的欲望,有了欲望才能愿意去干,有了興趣才能樂意去學習,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次在朗讀中要讓學生進入課文中的情境,只有入情入境,才能真正掌握內容把握情感,才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一)范讀激趣
教師以清新、流利、飽含深情的語氣范讀課文。讓學生在教師的朗讀中充分感受課文的意境,體會詞句的美妙。一種對美的追求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地會產生讀的欲望。同時,他們也在范讀中學會欣賞,學會品味和鑒賞。如《媽媽的愛》一課中,教師以舒緩、富有激情的語氣,將學生帶到充滿母愛的意境中,在“盛夏的夜晚,媽媽為我送涼風;在雨天,媽媽為我送傘”。這種深深的母愛情感,讓學生在范讀中被融入到深情美妙的意境中。同時抓住孩子易于模仿,易于感染的特點,很容易產生自己讀一讀的欲望,而且能培養學生朗讀出優美的語調,深意的表情,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插圖激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許多課文都配有色彩鮮明的插圖。在課文中插圖展示給學生,讓學生以直觀形象的方式接觸課文,自然會激發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以此同時,讓學生給圖片配音,讓他們入情入境地去欣賞,品味體驗,從而激發朗讀的興趣,學會有感情地朗讀。如《西門豹》一課是一篇課本劇,首先讓學生熟讀課文,再根據課文內容自己學習給文中人物配音,然后安排他們自由組合扮演,讓學生在演的過程中感受人物的情感,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通過這些課堂扮演活動,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從中潛移默化地開發了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和口頭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變得輕松愉快。
(三)語文情境
教學語言是一門藝術,充分發揮教師的語言藝術,在朗讀教學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學生中,尤其是低年級學生,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所以在朗讀教學中,我們一定要講究語言藝術,多說一些激勵性的話語。在朗讀課文前,教師可創設各種良好的教學情境,適當點撥鼓勵學生的激情:“你讀的真棒!”“你讀的文章讓人聽得都陶醉了!”在老師的表揚中得到了肯定,學生會充滿了學習的信心,使學生以后在朗讀方面一定會更加努力。
二、讀出情感,讀出真知,提高教學效果
每篇課文都有學生不易理解的難點和教材中所要求的重點,朗讀教學也不例外,這些重點和難點,對學生理解課文思想有著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必須要解決這個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精心設計,巧妙指導,讓學生能充分感悟課文內容,輕松學會帶著感情去讀課文,讀出真知,獲取知識,以提高教學效果。
(一)創設教學情境,學會感情朗讀
一篇好課文,往往在關鍵的字、詞中,可以表達出非凡的效果,那么這樣的關鍵字、詞就是課文的突破點,要善于幫助學生透過字、詞體驗感情,入情入境地感悟,從而接受教育,學會感情朗讀。如《一只貝》一課主要描寫了兩種不同的貝的命運,從而表現貝默默奉獻的精神。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教師創設教學情境,先設計這樣的疑問:這是什么樣的貝?通過這只貝課文要告訴我們什么道理?讓學生通過預習初步感知,進行詞語搭配練習,然后再閱讀,找出“漂亮”“好看”“可憐”“可敬”“體面”等詞語,再從這些詞語入手進行分析,從而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珍珠貝的產生過程,憑著這種理解,學生一定會讀出感情,讀出真知。
(二)通過比較,感悟思想,提高感情朗讀水平
比較是語文教學中一種常用的方法,有比較才有鑒別。通過比較,才能領悟課文內容,感知課文思想,更好地進行感情朗讀,才能讀出真知,提高教學效果。
三、教會學生朗讀方法,提高學生朗讀水平
“教是為了不教”“語文教學要重視遷移。要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這些教學名言告訴我們,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在朗讀中教會學生朗讀方法,以提高語文朗讀水平。
(一)朗讀中的評價方法
所謂評價是以一定的標準去衡量對象。如果我們能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的評價標準,接近于“一定標準規范” 再去評價,就能使學生掌握朗讀的方法。
例如,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時,一位學生朗讀完后,教師請其他學生評價,先評讀的語言正確與否,能否讀準字音,不添字,不漏字。再評讀的流利與不流利,能否讀準停頓,注意語氣輕重緩急。最后評讀文章有沒有感情,能否融入自己所體驗出的情感。
(二)學會內化,遷移朗讀方法
朗讀最終目的是要將課文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學會巧妙地運用語言,也就是要懂得遷移,“從讀到寫的遷移,從課內到課外的遷移”,懂得“舉一反三”,以提高朗讀水平,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前提是朗讀,老師在將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的同時,便意味著教師的引導必須巧妙話,讓學生在老師的巧妙化的指導中讀出興趣,讀出情感,讀出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