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君
一、依托新課標,滿足與調節學生的需要
(一)新課標理念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導向性的內容標準,并提供這些標準可供選擇的教學活動方式建議
(二)新課標內容與生活緊密相連,激發了學生的需要強度,依賴目標誘因的出現,提高學生需要的自我意識水平,滿足了學生聯系生活,美化生活的物質和精神需要,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激勵
(一)直接性學習動機的激勵
(二)“精神報酬”激勵
(三)目標直接激因的激勵
三、通過目標管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目標是指人的行動所追求的預期結果。目標管理是以目標為依據,對組織系統進行管理的一種現代管理的形式。
(一)“造型.表現”強調自由表現,大膽創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認識
通過此領域學習,學生應達到以下目標:認識與理解線條、形狀、色彩、空間、明暗、質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運用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對比與和諧、多樣與統一等組織原理進行造型活動,激發想象力和創新意識;通過對各種美術媒材、技巧和制作過程的探索及實驗,發展藝術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現能力;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產生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下面就是我在多年來對學生學習美術的教學中,引發學生創作想象及表現的一點思考:美術是靠形象思維的,教師要考慮的是用什么樣的課題來吸引學生,這需要反復推敲。首先應考慮富有感染力形象化的語言,讓課題形象化,學生通過聯想在頭腦了浮現出形象。其次,選擇的課題內容不要太難,要讓絕大多數學生易于接受的和表現的形象。再次,考慮到學生認識能力的局限性,教師在學生想象創造之前提供一些形象化的東西作參考,讓學生敢想,發揮豐富的想象力。
(二)“設計.應用”既強調創意的形成,又注意活動的功能目的
它要求學生達到以下目標:了解“物以致用”的設計思想,并運用設計和工藝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進行有目的的創意、設計和制作活動,發展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感受各種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種材料和工具進行制作活動,提高動手能力;了解藝術形式美感及其與設計功能的統一,提高對生活物品和自己周邊環境的審美評價能力,激發美化生活的愿望;養成事前預想和計劃的行為習慣以及耐心細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態度。
(三)“欣賞.評述”注重通過感受、欣賞、領悟、理解和表達等活動方式,內化知識,形成審美心理結構
要求學生在學習時能達到以下目標:激發參與活動的興趣,學習多角度欣賞和認識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的材質、形式和內容特征,了解中外美術發展概況;逐步提高視覺感覺能力,掌握運用語言、文字和形體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識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審美能力;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優秀民族藝術與文化遺產,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態度。
(四)“綜合.探索”指通過綜合性的美術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研究、創造以及綜合解決問題的美術學習領域
要求學習達到以下目標:了解美術與其他學科的差異和聯系,學習靈活運用各學科的知識設計探究性活動的方案,進行探究性、綜合性的美術活動,并以各種形式發表;認識美術與生活的密切關系,發展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開闊視野,拓展想象的空間,激發探索未知領域的欲望,體驗探究的愉悅與成就感。
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
(一)新課標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并使這種興趣轉化成持久的情感態度
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美術新課標突出了美術教育的趣味性,充分發揮了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使課程內容與學生的情意和認知特征相適應,以活潑多樣的課程內容呈現形式和教學方式,改變課程過去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對美術課程良好的態度,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二)新課標明確指出中小學的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并在內容標準中滲透美術的社會功能,即審美教育、陶冶情操、認識社會和自我、交流、發展形象思維和空間智能,開發潛能、提高物質產品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含量等功能,使學生潛移默化,明白美術課程的重要性,轉變過去對美術課程的偏見,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三)評價標準體系促進了良好的學習態度的形成
新課標貫徹素質教育的精神和“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旨在促進學生的學習,改進老師的教學。在美術學習評價方式中,要求評價有目的性、注重全面性、全程化和評價方法的多樣化,對學生的成功體驗,積極參與,自我反思,素養提高,個性發展,態度進步,合作精神等作出完善、肯定的評價,形成學生積極向上的態度,以促進其學習積極性的調動。
(四)精心設計新課堂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
在《人物速寫》這一課教學活動過程安排中,我設計了六個環節,都用形象生動的詞語概述,從調動學生積極性的需要、動機、目標、態度等因素上入手,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理念。
1.看一看
2.說一說
3.猜一猜
4.想一想
引導學生思考,哪些同學表演的好?為什么?引出“形”“神”,展示課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及歸納總結能力。
5.學一學
組織學生討論美術作品中“形”“神”的含義及二者關系,對學生的答案教師一律實物投影,并引導學生討論以“去偽存真”;培養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和積極的心態,樹立學生的自信心。然后引導學生欣賞分析方增先的國畫作品《粒粒皆辛苦》和羅中立的油畫作品《父親》,以鞏固加深體驗。
6.用一用:教師用電腦展示作品名稱,組織學生進行活動
本次研究美術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從課程建設的角度,促進美術教育觀念的轉變,促進美術教材模式、學生學習方式和課程評價方式的變革,有效運用各種資源,收到了很好的美術教學效果。今后,我們將進一步探索更大程度調動學生積極性,充分發揮了美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