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亞娟
隨著課程改革的發展,“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等理念得到了重視,滿堂灌的現象逐漸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互動式教學。但是在觀評課中不難發現,在理念變成行動的過程中,許多教師的做法缺乏有效性。期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師沒有做到有效的傾聽學生的發言或者傾聽后沒有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使師生的互動流于形式,導致教學缺乏實效性。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掌握有效的“傾聽——應對”技巧,才能使課堂改革落到實處。
一、傾聽學生的“基礎”——找準起點,順勢展開
“以學定教”的前提是要弄清楚學生的原有基礎,以此找準學生“學”的起點,然后根據學生“學”的起點來確定教師教“教”的起點。只有找準起點并順勢展開新課教學,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少走彎路,減少盲目性,提高效率。因此,在展開新課教學之前,讓學生先說說對要學的新知識已經知道了多少,教師要仔細地傾聽,及時地捕捉學生的已知信息,了解學生的真實基礎,然后順著反饋信息確定起點展開教學。
例如,在教學“百分數的認識”這節課時,教師在上課伊始,讓學生說說對“百分數”已經知道了哪些。生:我知道百分數有一個百分號,它有兩個小圓圈和一條斜線組成。生:我會讀百分數。生:我覺得百分數就是分母是一百的分數。生:我發現百分數和分數不完全一樣,百分數的分子可以是小數,而分數的分子不能是小數……學生們暢所欲言,教師認真傾聽,從中了解到學生學習百分數的真實起點:學生對百分數的讀寫已經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對為什么要使用百分數(學習百分數的必要性)、百分數的意義、百分數與分數的聯系與區別等方面還存在比較模糊的認識,這些方面就是本節課展開新知識教學的著力點。
二、傾聽學生的“困惑”——多方幫扶,排憂解難
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認知障礙,面對這些障礙,學生會產生許多困惑。如果教師無視學生的這些困惑,只按照自己設計的教案教學,教學的針對性就會降低,從而影響教學的實效性。因此,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并提出質疑,教師則用心傾聽,站在學生的角度體會學生的難處,然后收集學生的共同困惑,采取多種措施進行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幫扶活動,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排憂解難。
三、傾聽學生的“錯誤”——剖析原因,對癥下藥
學生在發言中經常會出現一些錯誤,這是學生認知過程中的正常表現,當學生經歷了磕磕絆絆的糾錯過程后,對新知識的認識反而會更深刻。可見,學生的“錯誤”也是教學動態生成的真實信息。教師要善于傾聽學生的“錯誤”,通過剖析錯誤產生的原因,尋找錯誤背后隱藏的教學價值,然后對癥下藥,采取多種有效的糾錯方法,從而使“錯誤”成為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糾錯的方法很多,如自主糾錯、辯論糾錯、互評糾錯等,教師要根據課堂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糾錯方法,使學生在糾錯中獲得新知。
四、傾聽學生的“成功”——促進生成,及時提煉
在師生互動中,學生在一系列的問題穿引下,逐步的向“成功目標”靠近。在互動過程中,教師要通過不斷地傾聽來捕捉學生的動態信息,然后運用順勢追問等手段,促進學生向新知識結構逐漸生成。特別是當學生的回答信息處于瑣碎、零散狀態時,教師要引領學生及時進行提煉概括,將學生自己的生活語言數學化,得出系統的、有條理的科學結論。
五、傾聽學生的“意外”——巧妙引導,為課堂增色
“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新課程的教材具有較大的開放性。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很多想法會超出教師的預設范圍。因此,學生的回答出現“意外”的概率增加了許多,這些節外生枝的信息是課堂上動態生成的真實素材,如果置之不理,或者草率收場,會影響教學效果。為此,教師要仔細傾聽預設之外的學生的想法,如果具有轉化和利用價值,要通過巧妙引導,運用教學機智使“意外”為課堂增色。
六、傾聽學生的“創見”——充分肯定,賞識評價
在自主開放的課堂上,教師鼓勵方法多樣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比較容易激發,往往會出現一些獨特的見解。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留心傾聽學生的不同想法,對那些稍縱即逝的創新火花應加倍呵護,要運用賞識評價的方法,對這些學生及他們的創新方法進行充分肯定,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打好基礎。
在教學實踐中,“傾聽——應對”的技巧和策略還有很多,只要教師具有傾聽的意識,堅持訓練應對課堂生成的技能,就一定能夠不斷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