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佳妮
商業銀行是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的金融機構,具有期限轉換優勢,在其日常經營過程中需要滿足客戶的貸款和存戶的提款需求,而銀行之間通過同業拆借市場建立起來的債權債務關系使得一旦銀行出現流動性不足無法滿足客戶需求時,就會相互傳遞甚至引發整個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危機。2008年源于流動性風險的次貸危機使各國銀行開始注重流動性風險評估和管理。只能防止單個金融機構出現流動性問題的微觀審慎監管顯露出其不足,使得宏觀審慎監管作為防范整個金融體系流動性風險的手段,成為微觀審慎監管的有效補充。本文即是從宏觀審慎監管角度來探討商業銀行對流動性風險評估和流動性監管的程度。
2007年6月隨著美國貝爾斯登投行宣布其次級貸款市場基金出現嚴重虧損,標志著次貸危機開始蔓延,短時間內包括雷曼兄弟、J.P摩根、美林證券等在內的眾多大型銀行虧損甚至倒閉。與此同時美國票據市場和回購協議市場幾近停滯,流動性風險成為此次金融危機爆發并蔓延的巨大推動力。經歷此輪危機后,各國商業銀行普遍開始重視流動性管理,防止出現流動性風險。巴塞爾委員會針對此次危機出臺《巴塞爾協議Ⅲ》對流動性監管作出調整,確立了流動性覆蓋率和凈穩定融資比率兩大監管指標。
近年來隨著經濟增長步入“新常態”、宏觀經濟下行、利率市場化等,各商業銀行對短期資金依賴性逐步增加,推動同業拆借市場迅速發展,對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微觀審慎監管顯露出其不足的情況下,從宏觀審慎監管的角度加強商業銀行流動性監管以防范流動性風險具有十足的必要性。
一、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發生機制
(一)流動性風險產生的內在原因
1.資產負債期限的不匹配。商業銀行業務經營具有期限轉化優勢,能將吸收的短期存款用于發放長期貸款,并實現負債的流動性向資產的流動性轉化。由于在流動性轉化的過程中資產負債并不總是能很好的匹配,因此會產生流動性風險。
2.各類風險的轉化特性。商業銀行經營具有高風險特征,其風險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利率風險等,不同風險在一定條件下會相互轉化,增加了流動性風險出現的可能。
(二)流動性風險產生的外在原因
1.存款擠兌。銀行擠兌主要是指存款客戶同時到銀行進行集中大量提款,而銀行流動性不足導致無法應付全部客戶提款產生的行為。存款擠兌通常出現在金融危機時期客戶對銀行失去信心,或是在通貨膨脹時期由于存款收益率低下導致客戶提款等。存款擠兌極易引發流動性危機。
2.外部經濟環境變動。經濟環境的變動對銀行流動性影響主要體現在金融市場流動性變動。
(1)利率市場化。利率市場化會影響商業銀行存貸利率,進而影響居民的投資理財方式和銀行信貸規模,導致商業銀行流動性發生變化。如當前市場利率下降,銀行存款收益率較低,客戶會傾向投資股票債券等高收益資產,導致銀行存款規模下降;同時生產商借款成本下降,銀行貸款規模增加。銀行流動性缺口隨之擴大,進而增大銀行流動性風險。反之,當當前利率水平較高時,銀行流動性較為充足,風險較小。
(2)經濟發展過快。經濟復蘇和繁榮發展伴隨著投資機會的大量增加,投資需求激增。由于投資商籌集投資資金主要依靠銀行貸款,因此投資規模擴大會出現信貸繁榮現象,必然會增大銀行自身的流動性風險,一旦企業或生產商為生產投資過度負債時就極易引發流動性危機。
二、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現狀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央行采取穩健寬松的貨幣政策,通過引導降低利率增加了金融市場流動性,同時也降低了商業銀行存款收益率。此外,近年來商業銀行的貸款逐漸偏于房地產和基礎設施等領域,信貸資產多為中長期資產,導致商業銀行的存貸規模在增速差以及期限錯配程度方面差距越來越大,給商業銀行造成了一定的流動性壓力,增大了流動性風險。當前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主要呈現以下幾種特征:
1.存在流動性缺口。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普遍存在的現象是流動性供給小于流動性需求,因此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動性缺口,易引發流動性風險。
2.銀行資本杠桿比率偏高,資產形式較為單一。商業銀行近年來吸收的存款增速遠高于其自有資本金的增長速度,導致其杠桿比率越來越高甚至高達50%。此外,銀行持有的資產主要由貸款資產構成,類別相對較單一,不符合資產多元化標準。貸款資產又多以中長期貸款為主,其受到貸款合同的約束不能及時變現,因此銀行流動性相對較差,具有較大風險。
3.信貸資產質量低。銀行信貸資產中占據主要部分的是不良貸款,因而降低了貸款資產質量從而帶動整體資產的流動性不足,最終引發流動性風險。
三、宏觀審慎監管防范流動性風險的措施
(一)宏觀審慎監管
宏觀審慎監管是一種目的在于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以防范金融危機的發生的一種自上而下的金融監管模式,和微觀審慎監管形成了互補。2008年金融危機反映出各國金融監管當局監管框架的不合理,由于微觀審慎監管僅僅只關注個別金融機構的安危而忽視了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健發展,彌補微觀審慎監管不足的宏觀審慎監管逐漸得到了各國監管當局的重視,成為微觀審慎監管的有效補充和擴展。
宏觀審慎監管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識別系統性風險。由于微觀審慎監管僅僅能保護個別金融機構防止其發生經營危機甚至破產,因此無法識別金融體系遇到的系統性風險,而宏觀審慎監管的目的在于發現、檢測系統性風險及其潛在影響。
2.降低系統性風險發生概率。宏觀審慎監管通過提高監管標準和采取針對性監管措施等方式來預防系統性風險爆發,從而降低系統性風險發生的概率。
3.緩解系統性風險對金融體系造成的溢出效應。監管當局通過宏觀審慎監管能夠緩解系統性風險發生后對金融體系造成的破壞程度和范圍,降低由此帶來的經濟損失等。
(二)流動性監管內容
2007-2009年的金融危機催生了《巴塞爾協議Ⅲ》引入了流動性風險評估和管理,包括流動性覆蓋率(LCR)和凈穩定融資比率(NSFR)兩個流動性監管指標,此外,中國銀監會在協議出臺之際也推出針對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的監管工具。
2017年12月6日,銀監會發布《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修訂征求意見稿)》,在流動性比率和流動性覆蓋率指標的基礎上引入凈穩定資金比率、優質流動性資產充足率和流動性匹配率三個量化指標,旨在加強對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同時對期限錯配程度提出明確要求,進而優化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結構,降低金融體系的流動性風險。
1.流動性覆蓋率。流動性覆蓋率是指銀行優質流動性資產和未來30日內的資金凈流出量之比,旨在提高銀行抵御短期流動性風險的韌性。LCR確保銀行可以在嚴重流動性壓力背景之下將充足、無變現障礙的優質流動性資產變現,從而降低流動性風險,防止銀行陷入流動性危機。銀行的優質流動性資產主要包括一級資產和二級資產如現金、準備金、國債以及央行票據等。
2.凈穩定融資比率。凈穩定融資比率反映在未來一年內在一定的壓力情景下,銀行可用的穩定資金與業務所需要的穩定資金之間的比例。NSFR旨在促進銀行等機構為其資產和業務活動提供更多的中長期資金。凈穩定融資比率有助于防止銀行過度使用期限在30天左右的短期資金來維持流動性資產。
3.優質流動性資產充足率。優質流動性資產充足率旨在確保商業銀行擁有的充足的、無變現障礙的優質流動性資產能在一定的壓力下變現滿足未來30天的流動性需求。其主要著重于我國金融市場的優質流動性資產,著力解決中小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管理問題,便于監管當局管控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
4.流動性匹配率指標。流動性匹配率主要用來衡量商業銀行主要資產和負債的期限配置結構,從而引導商業銀行合理配置資產和負債,有效避免商業銀行過度依賴短期資金以降低銀行風險。
(三)銀行應對流動性風險的措施
商業銀行應對流動性風險主要有以下幾種措施:
1.進行資產負債管理,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可以對銀行內部資金優化配置。一方面,商業銀行應優化其資產結構,增加流動性資產持有,降低銀行風險資產的比例,確保自身流動性。另一方面,銀行應擴大信貸資產種類,減少長期貸款資產增加短期信貸資產比重以提高信貸資產變現能力,降低流動性風險。
2.創新資產負債業務。商業銀行風險資產的減少導致盈利水平的下降,為保證銀行收益應當加強資產和負債創新能力。一方面銀行應增加信貸資產質量;另一方面銀行應進行主動型負債,增加負債資產的流動性。此外銀行還應降低對傳統信貸業務的依賴,以減少流動性受到影響的程度,保證銀行持續穩健經營。
3.建立健全流動性風險預警機制。商業銀行為建立銀行流動性風險預警機制,應當準確測量銀行資產負債的流動性并建立流動性風險預警系統,具體包括預測流動性風險大小、確定流動性風險狀況以及查找流動性風險來源等,此外銀行應建立定期流動性分析制度以及時防范流動性風險的發生。(作者單位為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