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婷
導言:湖北省“得天獨厚”。以長江為軸心,江漢平原為腹地的地理優勢不僅促成了湖北省的經濟發展優勢,并且成就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荊楚文化,使湖北省成為一個宗教文化和宗教研究的大省。而湖北省佛教研究一直是湖北省宗教研究中的一個核心問題。自佛教傳入中國之后一直不曾中斷過,唐朝尤為突出。出現過的高僧大德不勝枚舉,代表人物有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以及北宗祖師神秀。此外,湖北省的佛教廟宇眾多,代表廟宇有黃梅西山的四祖寺以及東山五祖寺。本文結合湖北省佛教的歷史與現狀,剖析了湖北省佛教現存的問題并給予了一定的解決方法。
一、湖北佛教的歷史發展現狀
(一)古已有的歷史傳統
三國時期,湖北高僧有支謙,為佛經翻譯家,本月氏人,漢靈帝時隨祖父移居中國,受業于支讖門人支亮,深通梵典,有“天下博知,不出三支”之謂。后為避戰禍,遷居吳地。支謙譯經規模大,《安錄》載為三十部、《佑錄》曰三十六部、《高僧傳》作四十九部、《開元錄》言為八十八部。《合首楞嚴經記》載:
“(支謙)才學深徹,內外備通。以季世尚文,時好簡略,故其出經,頗從文麗。然其屬辭析理,文而不越,約而義顯,真可謂深入者也。”
隋朝時期,著名的智者大師——智顗(公元538年農歷2月16日-公元597年農歷8月3日),中國佛教天臺宗四祖,也是實際的創始者。俗姓陳,字德安。隋代荊州華容(今湖北公安縣)人,祖籍穎川(河南許昌)。世稱智者大師、天臺大師。七歲即好往伽藍,諸僧口授普門品一遍,即誦持之。年十八,投果愿寺法緒出家。未久,隨慧曠學律藏,兼通方等,后入太賢山,誦法華、無量義、普賢觀諸經,二旬通達其義。
唐朝時期,湖北有高僧道信(580-651年)。俗姓司馬,蘄州廣濟(今武穴梅川鎮)人,七歲時便隨僧行止,自覺持戒,后至舒州皖公山從二師修行十年。四十余歲時得蘄州道俗相請,定寺雙峰山,“入山來三十余載,諸州學道,無遠不至”,唐永徽二年圓寂。道信法師開創了“作”、“坐”并舉的模式。他的禪修理論和方法,不僅直接為“東山法門”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同一時期,五祖弘忍(601年-675年),為湖北黃梅人。七歲奉事道信,道信圓寂后,弘忍領眾修行。其后,參學的人日見增多,他于雙峰山東馮茂山另建道場,名為東山寺,故后世將其禪法稱為“東山法門”。他的禪修之法一直廣為流傳。一、農禪并舉:役力以申供養,法侶資其足焉;獨明其觀照,四儀皆是道場,三業咸為佛事;二、靜居修行:棲神幽谷,遠避囂塵,養性山中,長辭俗事,目前無物,心自安寧,從此道樹花開,禪林果出也;三、言傳身教:蕭然凈坐,不出文記。口說玄理,默授與人;此經唯心證了知,非文疏能解。
二、近代湖北佛教的發展
近代以后,佛教界有識之士為扭轉明清以來佛教的種種弊端,使佛教適應社會發展,倡導推動了佛教革新運動。在革新運動中,湖北地區因佛教底蘊深厚、受近代思想影響較早,誕生、吸引了一批近代著名高僧,其中代表有:太虛法師、月霞法師、持松法師、來果法師。
此外,還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黃梅禪宗文化研究所,黃梅四祖寺般若禪學研究所,當臺市天臺宗研究學會,武昌佛學院,鄂東佛教人才培訓中心。創辦的主要刊物有:《湖北佛教》、《正覺》、《黃梅禪》等。
武昌佛學院是中國近代第一所佛學高等學府,在中國佛教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22年7月,太虛大師在湖北地區居士支持下,創辦武昌佛學院,先后開設大學部、研究部、預科班。1932年,成立世界佛學苑圖書館,館藏圖書達111000卷。1947年停辦。
在二十余年中,武昌佛學院造就了一大批德學兼優的現代佛教人才。近現代一些著名的佛教人物,如法尊、法舫、大醒、印順等,都曾是武昌佛學院的學員。1994年8月31日,武昌佛學院正式恢復辦學,學制3年。分為一院兩部,僧眾部設在武昌寶通禪寺,尼眾部設在蓮溪寺。以培養造就繼承傳統、適應當代、開拓未來,與時俱進的中高級寺廟管理人才和弘法人才為目標,聘任專兼職教師,開設佛學專業課和社會文化課。
目前,武昌佛學院已招收四屆學員,畢業189名。其中,有167位在各地寺院和各級佛教協會中擔任職務。男眾部于2009年因種種原因停辦,社會各界熱切期待恢復辦學。尼眾部堅持辦學,現有學生33人,專職老師7人,聘請教師3人。分為比丘尼律學班及小眾班。小眾班以增進學佛信仰為主,比丘尼班以培養道心為主。學制3年,每年兩個學期,每學期5個月。
三、存在的問題
(一)寺廟濫建
濫建寺廟、亂塑佛像的現象有所回潮。1996年,各地對亂建廟宇和露天佛像進行了專項治理,有效的遏制了亂建廟宇和露天佛像的現象。但是,近年來,又出現了兩種情況:一是一些部門借旅游開發的名義亂建廟宇,以致形成一批在政府宗教工作部門之外的寺廟;二是一些迷信職業者在原來的寺廟舊址搭棚塑像,亂建小廟。這些亂建的廟宇,沒有政府宗教工作部門的管理,沒有合格的宗教教職人員任教,完全為封建迷信活動提供了場所。
(二)盲目迷信與寺廟商業化
“無事不登三寶殿”是民眾對于佛教崇拜最為根本而現實的心態。他們多半希望信奉神靈,祈求神靈,以便豐衣足食。為謀求安穩,免受病痛、災難本無可厚非。但隨著這種心態的演化逐漸演變成因為經濟問題而信仰佛教。信眾接近宗教,信仰宗教的求實心態毫不掩飾:
香燭些些費莫猜,非關祁子乃求財。
鬢邊黃紙簽條插,如向司徒廟里來。
佛教的信眾受教育程度相對比較低,一般信眾都是依靠土地生存,基本上求不來大富貴的,但是愛財求富是一種普遍的心理。其次,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大部分信眾都特別重視子嗣的延續,認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所以對生育的重視自然讓民眾求子的想法甚囂塵上。多處“娘娘廟”如雨后春筍般的建立起來,求嗣的善男信女們絡繹不絕,香火極盛。此外,趨福避禍是廣大民眾的共同心愿,信奉宗教、崇拜神佛也常立意于此。宗教在向社會傳播的過程中也利用了民眾的這種心理,大肆宣傳:“法智白衣時,獨行大澤中,忽遇猛火四起,走路已決,便禮誦觀世音,俄而火過,一澤之草,無有遺莖,惟智所容身處不燒。”杭州發生火災時,烈焰滿城,也只有“吳山一老翁家獨存,翁平日誦經樂施”得到好報。佛教就自然而然的成為民眾趨福避禍的利器。他們在生活中很少有離開喧囂塵世的要求和決心,就是有也沒有條件去實現,“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哪件事不需要關照呢?所以,不如求福來得更實惠些。
四、建議和對策
(一)加強監管
宗教政策規的宣傳教育,全面正確地認識加強宗教事務管理的重要性。特別是農村基層黨政干部和村組干部,要帶頭從全局的高度來認識和重視宗教工作,明確黨在現階段的宗教基本政策,樹立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提高認識和處理宗教問題的能力。切實解決“放羊式”的管理方式。合法的就依法登記,規范其行為,不合法的就堅決取締。同時,要解決市、縣兩級的旅游、林業、文化等部門領導的思想認識,不能借發展旅游而發展宗教。要堅決剎住濫建寺廟的風氣。
(二)去商業化
避免佛教商業化,第一點也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加強宗教法治法規建設,這不僅僅是針對宗教商業化這一方面,也是我國宗教管理上的重中之重。其次,要提高認識,加強佛教組織內部的道風建設,自覺抵制佛教商業化行為。第一步就是要把好度僧關,提高僧團質量。隨著佛教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許多別有用心的人發覺其中有利可圖,便假裝虔誠混入僧侶的隊伍中,嚴重敗壞了佛教僧團的風氣。為此,必須嚴格審查剃度僧人的經歷,并留出足夠時間的考察期,對其為人處事、業務水平、佛學水平加以仔細嚴格的考察,才能夠正式認定其身份。同時也許嚴防在度僧過程中出現的腐敗行為,從根本上保障佛教僧團人員的高素質和真信仰。最后,加強佛教內部和外部的監督機制,有效制止佛教商業化的行為。法治建設是治理佛教商業化問題的根本,而完善佛教內外監督機制,則是對于法治建設的有效補充。因為法律所起的更多的是一種威懾和懲戒的作用,適用用于事件發生后的處理,而完備的監督制度則能夠起到預警的作用,能夠防范與未然。
(三)強化基層管理,優化班子結構
為加強對基層佛協的指導,近年來,在孝感、荊門等地級市成立佛協。指導襄陽、咸寧、黃石、潛江、天門、恩施、荊州、武漢、宜昌佛協完成換屆。截至2015年底,有市(州)級佛協組織15個,縣(市)級佛協組織48個。此外,加強縣級宗教部門的建設,強化依法行政的力度。縣級政府宗教工作部門是宗教問題執法的機構,近些年都改成了黨委部門的內部科室,不能行駛行政執法職能。在機構改革中,應該在縣級政府設置宗教工作部門,或采取一塊牌子兩個班子的方式,解決縣級政府宗教行政執法機構。以便解決宗教工作無人問的狀況。
優化班子結構已經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第八次湖北省佛協代表大會后,新增的副會長、秘書長、副秘書長都是年富力強、教化一方、熱心于協會工作的中青年法師和居士骨干,大部分還是基層協會的主要負責人。此次換屆后,協會領導層的文化結構、年齡結構明顯優化。2015年4月19日 ,中國佛教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會議在北京開幕,經中佛協代表會議選舉,省佛協正慈、隆醒、妙樂(女)、洪利民、心繼、堅光、圣君、徹慧(女)、明基、演覺、印宗(女)等11人當選為理事;正慈、隆醒、妙樂(女)、洪利民等4人當選為常務理事;正慈法師連任中佛協副會長;圣欽法師推舉為咨議委員會委員。由此可見湖北省佛教在中國佛教的地位不容忽視。
五、結語
綜上所述,湖北佛教歷史源遠流長,從戰國時期一直到至今佛教發展都未曾間斷,期間才人輩出,成為國內佛教結發展的核心地區之一。湖北佛教發展到先進,能夠繼續荷擔如來家業與湖北佛教協會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當前,我們需要看到當前取得的成績,但是也要關注佛教發展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共同推動湖北佛教的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哲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