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銀玲?丁佩琪?董健冉
校園貸引發的不良社會事件頻出,使學生個人及家庭面臨經濟風險,也妨礙了高校校園的安全穩定。通過對校園貸的特點進行研究,對地方高校校園貸情況進行調查,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對規范校園貸的運營方式,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及和諧的社會氛圍,起著重要的作用。
當校園貸引發的“裸貸”、“跳樓”等爭議性事件頻發時,輿論一方面對小額貸款公司的從業手段予以譴責,一方面開始追問校園貸畸形發展的原因。事實上,校園貸最早出現于2005年,以銀行向大學生發放信用卡為開端。但因為學生信用問題導致的還貸不利、過度消費問題,2009年銀監會以一紙公文叫停,這意味著,貸款程序規范和受監管程度較高的銀行校園貸,退出了校園貸款市場。
一、國內外校園貸研究現狀
(一)高校校園貸風險研究
張吉利等認為,當前校園消費信貸中存在諸多問題,導致其缺乏實現長足發展的基礎,如市場準入資格審查缺失,借貸協議簽訂不規范,催收手段不合理等。低門檻準入使大學生獲得貸款過于容易,而忽視了其背后巨大風險。廖愉平、邵磊等認為,金融信貸誠信在當代社會就是人的生命,如果大學生信用欠佳,會直接影響以后的工作生活。大學生既有超前的消費預期,本身又不具備固定的收入來源,極易成為校園貸的使用者。與校園貸高昂的本金和利息相比,父母的生活補貼顯然是不足的,很多學生會選擇逃避償還,最終導致個人信用的喪失,并極有可能使家庭面臨經濟風險。
(二)校園貸監管研究
景言認為校園借貸平臺程序過于簡單,審核程序也過于形式化。這會導致一方面學生本人申請貸款過于沖動,不顧及其背后的風險,另一方面也會使學生身份容易被冒用而導致“被貸款”。 同時,校園貸的貸款利率非常高,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貸款學生的還款壓力,也無形之中加重了違約成本。
(三)國外校園貸研究
黃麗,徐婉瑩指出國外的學生貸款主要用于幫助大學生支付學費,使家庭困難的學生也能順利完成學業。美國學生貸款主要分為三類:聯邦政府貸款,私人機構貸款,網絡信貸平臺貸款。美國網絡信貸平臺擁有完善的運行機制, 貸款利率群比聯邦貸款更低;印度貸款門檻很高,大學生要獲得貸款,必須經過嚴格的審核;德國對貸款失信人有著很重的懲罰措施,貸款逾期將導致失業。
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我國校園貸近幾年發展迅速,但國家對參與校園貸的金融公司審批過于草率,對進入校園的信貸公司的運營活動缺乏監管,而學生作為校園貸的使用者,并沒有相關的誠信教育與失信懲罰,導致信貸公司采用極端手段處理學生失信問題,從而引發一系列極富爭議的事件。對我省地方高校校園貸情況進行調查,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有利于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也有利于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
二、我省高校校園貸調查思路
項目旨在通過研究國內外校園貸相關文獻,得出國內外校園貸發展的異同點、優缺點,提出完善我國校園貸制度的合理化建議。同時,通過調查,了解我省地方高校大學生網絡消費狀況以及校園貸的現狀,探究大學生借貸消費心理,為高校引導學生合理消費、樹立正確消費觀念,加強學生誠信教育和安全教育工作方面提供參考。
本項目研究樣本采集自H學院在校生,這些學生涵蓋高中低各個年級,男女生比例為4:6,采用線下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問卷依照科學性、實用性、全面性的原則進行設計,問卷發放1000份,實際回收981份,回收率98.1%。問卷設計較為科學、調查回收率較高,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三、調查結果分析
本次調查從大學生對校園貸借貸消費的態度、校園貸使用原因、校園貸使用情況、網絡消費幾個方面展開。
(一)大學生對校園貸借貸消費的態度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約有25%的大學生存在超額消費的問題,這些大學生的生活費主要是由父母提供,少部分大學生會通過獎助學金和勤工助學獲得生活費。而當出現超額消費暫時無力償還時,其中20%的大學生會選擇利用校園貸借貸消費。
(二)校園貸的用途及還款情況
調查顯示,參與調查的同學針對于校園貸的用途方面很廣,出現在很多方面,其中在支付學費、生活費、娛樂消費、購買電子產品、購買衣服化妝品等奢侈品方面所占比重大。
據調查,網絡消費所占消費費用總額10%以下的校園貸使用者,一個月最多能承受的還款金額在100元以下的學生有180人左右,占被調查樣本的18.34%,能承受還款金額在100元-300元有100人左右,占被調查總數的10.19%;網絡消費所占費用總額在10%-30%的校園貸使用者,能承受的還款金額在100元以下的有180人左右,占被調查總數的18.34%,一個月能承受100元-300元的到學生有160人左右,占被調查總數的16.32%。由此可見,大部分大學生每月最高承受還款金額在300元以內。
在最高償還金額的調查中,我們發現,最高校園貸款金額在3000以下的約有711人,約占調查總數的72%,且其中絕大多數學生的月平均網絡消費費用在1000元以下。我們可以得出大多數學生的可以承受并償還的貸款金額較低。
(三)校園貸的風險意識
近八成大學生對逾期還款的后果缺乏認知,對于未按時還款的后果的認知程度這一問題,有27.5%的參與者表示不了解,有一半的參與者表示了解一點,只有22%的參與者表示很了解。
四、結論和建議
(一)調查結論
1.大學生消費結構失衡。調查顯示,大部分大學生的生活費是在1000--1500之間,很多人反映這已經足夠了,但是還有一部分的同學表示只可以勉強度日。大學生除去基本生活消費、學習消費之外,另有社交消費、旅游消費、網絡消費等消費種類。大學生消費多元化,反映其消費水平的提高,也體現其消費結構的失調。
其一,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失調。精神消費理當成為大學生的核心消費,但他們更加熱衷于物質消費,如IPHONE手機、超級筆記本等。大學生傾向于物質消費,忽視精神消費,物質豐富與精神匱乏的兩極分化明顯。
其二,享受性消費與生存性消費、發展性消費失調。泛娛樂化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深受大眾媒體的沖擊,消費享受化趨勢凸顯。當消費欲望超出自己能承受的范圍,可能會采取網上借貸的方式,來獲取承受能力之外的物品。第三方支付工具如網關支付、賬戶支付等新興互聯網支付方式,使支付變得容易,更增加了沖動消費的便利性。有別于生存性消費,享受性消費更能提升學生的優越感;有別于發展性消費,享受性消費更能消解學習、生活中的壓力。因此,享受性消費往往比生存性消費、發展性消費有更大的吸引力。
2.過度消費現象嚴重。在多元化思潮沖擊下,大學生受到消費主義、功利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不良思潮的侵蝕,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受到嚴重影響。不僅使大學生變成物質的奴隸,而且導致部分大學生不顧自己的經濟能力,盲目追求潮流以獲得心理和生理上的滿足,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從眾心理。在人群高度密集的大學集體中,大學生為保持與大眾行為的一致性,通常會有意或無意地跟從群體的消費行為,以免造成心理上的矛盾,表現出強烈的從眾心理。
其二,攀比心理。大學生通過消費來外在定位家庭和個人地位,滿足虛榮心和榮譽感,攀比心理強烈。至此我們發現,大學生消費目的不再是為了生活和學習,而是為了獲取心理滿足。
3.小額貸款,短期還款成為校園貸借款主要特征。從調查來看,大學生分期貸款需求的獨特性:購買貴重消費品,是大學生申請分期貸款的第一動力;而由于對償還能力的擔憂,小額貸款是大學生日常消費中更容易接受的選擇。在還款期限上,傾向于3個月內,通過自己的勞動所得,或者獎學金、助學金,以及生活費余額來還清債務。
(二)建議
1.國家層面: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監管力度。國家相關部門應加強對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監管,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 加大對不良借貸平臺的打擊力度。 各地銀監、金融、工商等部門應該在對“校園貸”的監管上建立起相應的監管機制,不僅在信貸公司審批上加強監管,還要對其運營過程加以監管,規范業務流程,禁止僅憑身份證、學生證和照片就能辦理貸款業務等問題。對于“校園貸”費率更要嚴格監管,杜絕“變相高利貸”現象的發生。
國家也應盡快建立健全統一的征信系統, 防止大學生同時在多個借貸平臺進行貸款行為, 嚴格限制學生無指定用途貸款的額度。
2.平臺層面:校園貸平臺做好資金安全監管。嚴格禁止平臺挪用資金,為客戶資金設置嚴格的管理制度,保障客戶資金安全。原則上客戶的資金應該由獨立的銀行進行托管,而不應存放在PZP網絡貸款平臺,同時客戶的資金和PZP網絡貸款平臺的自有資金應該完全隔離。PZS網絡貸款平臺也應該尋求與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合作。無論出借人投放資金還是借款人獲得借款,都應由第三方支付平臺進行支付。這樣做到資金監管到位,才能安全運作,減少壞賬的發生。
3.學校層面: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高校是防止大學生過度消費與輕率借貸的最后一道防線。高校在做好專業教育的同時,還應加強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4.學生層面:樹立安全意識和正確的消費觀念。大學生應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不盲目消費,不從眾消費。不過度追求時尚潮流和高消費。根據自己實際需要和家庭經濟能力,購買與自己消費能力相匹配的物品。另外,大學生應加強個人安全意識,避免落入不良貸款公司的信貸圈套;也應加強個人信息保護,防止個人信息泄露。
“校園貸”本可以通過資本的合理流動,解決大學生技能提升和自我發展過程中的資金難題,解決大學生創業過程中的融資問題。但是不規范的競爭方式和不合理的運營手段,使“校園貸”在社會上聲名狼藉。通過多方努力,使“校園貸”回歸其應然狀態,是國家、運營平臺、學校,以及學生個人必須重視的事情。(作者單位為河北大學)
本文系2017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民生調研專項重點課題成果。課題編號:2017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