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綺
我是一名從事教學工作30多年的鄉村教師,在新課程教學實踐中,我一直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尤其是學生的自學能力,因為我知道,“教是為了不教”然而上課的時間與效果形成鮮明的對比。葉圣陶先生曾指出:在精讀指導前,得先令學生預習。在語文課的實際教學工作中,學生在語文課前預習經常出現預習形式單一、預習要求籠統、預習反饋低效、預習孤立課堂等問題。很多學生把語文的課前預習單純地理解為對課文的通讀和瀏覽,不動腦、不分析,通常只是查資料做記錄,沒有進行深入的思考。老師上一篇講讀課文,要想兩課時抓重點,突破難點解決問題,完成教學任務。但由于學生對課文不熟,背景了解不詳等原因,常常讓我們欲速則不能達,只能多花一節課專門解決,有限的授課時間就耗掉了大半。
經過與幾位同行交流,以及查閱相關書籍,最終得出的結論是讓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前預習來解決這一問題。課前預習是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渠道,是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研究的重要陣地;預習是促進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就像葉圣陶先生早已斷言一樣“要養成學習閱讀書籍的習慣,就非教他們預習不可。”這話一點不假,通過課前預習,大大的提高了授課的質量,同時發現學生的閱讀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相互解決問題能力都有提高。
我利用學生的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激發學生對課前預習的興趣,小學生都喜歡得到老師的表揚,喜歡與周圍的同學進行比較,看到其他同學得到表揚時,也會想為什么別人能獲得老師的表揚,而自己卻得不到呢?所以我經常會檢查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適時表揚預習比較好的同學。這樣就大大的鼓勵了學生的積極性,就會重視預習環節,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漸漸地對預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自然而然的形成一個良好的預習習慣。為了讓班級里有一種預習的氛圍,使學生體會到預習的重要性。我經常深入班級,教會學生預習的方法,良好的氛圍對學生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班級形成了一種良好課前預習的氛圍,學生都能自覺地、享受地進行語文預習。
為了使預習能夠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更能成為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現我把具體預習方法總結如下幾點:
一、略讀
在課前讓學生瀏覽一遍課文,讓學生邊看邊圈畫出文中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詞句,初步了解課文大意。
二、查資料
通過查工具書、查資料、或問別人、或上網查閱,解決初讀時遇到的問題,在文中做記錄,理清課文思路。
三、讀讀畫畫
大聲朗讀,特別是要讀好文章的重點段落,這樣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都很有好處。讀準字音,讀順文章語句,讀懂文章內容。找出文中的好詞好句,讓學生用波浪線畫出。
四、解惑
結合“閱讀提示”和“課后習題”帶著問題思考,將自己的感受及疑難問題作出旁批。
五、摘抄妙詞佳句
徐特立先生說,不動筆墨不讀書。有些妙詞佳句往往會使學生“一見鐘情”,這種詞句作用不可低估,有些詞句可能對學生的思想有觸動,能給以啟迪;讓學生摘抄自己認為優美詞語、句子、段落。可以幫助學生正確、快速的理解課文等。
這是我總結出來的一些課前預習的步驟,但不是每一篇文章的預習方法都是千篇一律的,不同內容的文章又有不一樣的預習方法:
比如,一是古詩詞,我首先讓學生了解背景,了解詩人的生活環境,生平經歷,這樣才有助于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然后讀懂注釋,了解大致詩意。最后反復誦讀,適當背誦,做到熟能生巧。
二是寫人物,寫人與寫事是分不開的,人離事不活,事離人不轉,寫人文章,是以表現人物為重點。如五年級下冊《人物描寫一組》這一課,作者通過對人物的外貌、神態、動作、服飾等方面的描寫反襯人物形象。在預習《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這個片段中,我讓學生找出人物外貌的句子,再圈畫出動作的詞,動詞的準確運用塑造了人物的形象。
預習是學生個人完成的情況,課堂上進行集體交流,相互啟發,使學生對課本的學習產生深層次的反思與感悟,進一步提升對知識的認識。總之,預習有以下好處:(1)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2)有助于了解下一節要學習的知識點、難點,為上課掃除部分知識障礙,通過補缺,建立新舊知識間聯系,從而有利于知識系統化;(3)有助于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預習中不懂的問題,上課老師講解這部分知識時,目標明確,態度積極,注意集中,容易將不懂問題弄懂。(4)使學生樂于喜歡學習,善于學習,提高自主學習、主動預習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5)課前預習能夠幫助教師減輕課業負擔,有利于教師游刃有余地掌控課堂的教學節奏,運用更加靈活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完成課堂要求的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收到預習實效。(6)課前預習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真正達到葉圣陶先生說的"教是為了不教"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