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宏 劉宗凱 李剛
本文以九一八事件中,國內外歷史環境和背景各方主體的行為為依據,最終得出蔣介石在九一八事變后制定了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時的各種依據。
一、歷史事件及背景回顧
九一八事變,日本出兵中國東北,東北軍奉行不抵抗政策,日本軍隊在中國守軍不抵抗情況下,全面占領東北全境。東北愛國抗日人士在有限空間內利用游擊行為進行抵抗,日本扶植溥儀建立了偽滿政權。
歷史背景回顧,日本選擇1931年9月出兵東北,從國際背景上分析,資本主義世界經歷了全球經濟危機,日本急于擺脫國內經濟危機,轉移國內民眾的視線,其他資本主義強國,英、法、美均在世界范圍內建立殖民地,通過殖民侵略和掠奪是各大資本主義國家擺脫危機的方式。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日俄戰爭、甲午海戰,既獲得戰爭取得經費,又獲得戰爭經驗,發覺通過戰爭賺取財富是一條捷徑,侵略行為也源于田中奏折。自從1928年東北王張作霖被日方陰謀殺害后,日本屢次試探張學良及蔣介石對于東北的態度,充分考慮后實施九一八事變。
二、國內政權獲取演進分析
從晚清后期慈禧執政開始,君主制發展達到最新高度,慈禧在取得權力、使用權力,具有極高天賦,政治斗爭消除異己手段高明,但發展經濟、科技以及軍事就遠落后與西方國家。大臣及有識之士雖然意識到科技作用、軍事實力,但礙于君主制的弊端,數次改良,洋務運動,都沒有取得成功。軍事實力落后導致發生數次戰爭失敗,割地賠款,經濟損失巨大,提升科技的資金也不足,君主制下各方面落后,軍事實力自然無法保證,形成多次的惡性循環。如下圖所示:
在如此循環下,君權神授和世襲制逐漸被軍事實力取得政權的思維方式逐步動搖。1908年短暫實施君主立憲也沒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中國南方逐漸興起的民主政治思潮和效仿歐美的議會和內閣制政治被廣泛接受。最終以武裝革命形勢推翻清朝政權。
這種武裝奪取政權思想逐漸深入人心,誰有武裝誰就有政權。最終因為北洋政府武裝勢力控制華北、廣州、武漢,各地均有武裝直至南北議和,形式上的民國政治還未形成,政客聽從軍隊領導,軍閥混戰武裝混戰連年進行,由此使得武裝、軍事實力取得政權的思想全面形成。
三、蔣介石政策制定背景分析
1.蔣介石清黨運動的發生及結果。國共合作之后目的實現全國統一,結束武裝軍閥混戰,北伐基本統一后,由于共產黨也要參與民主政治,影響國民黨某些政策和利益,最終發生清黨,共產黨也獨立發展軍隊武裝,以軍事實力對抗國民政府政策。
2.蔣介石生于浙江奉化,成長于廣州,留學日本,核心圈地處華中,華南為實際控制區。北洋軍閥名義歸順國民政府,執行民國政令。共產黨的各地區根據地未執行民國政府政令,自成一體。因此,蔣介石出于執政需求也好,統一民國也罷,全力剿滅紅軍及政權。
3.對于東北地區的得失。由于不是蔣介石的核心地區,如何取舍自然是以最少資源獲取最大收益。于是將日本的挑釁上交聯合國協調、調查,是議是戰。蔣介石在面臨國內外情況,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政策,解釋為對外認為日本僅局限于國軍,但由于以前軍閥混戰對政府影響巨大,因此蔣介石絕對不允許反對軍閥存在。
4.日本侵略東三省前對蔣介石提供財力支持。蔣介石的軍事實力取得政權思想根深蒂固,沒有財力就沒有武裝,沒有武裝就沒有政權,確保政權先確保財力支持。
日本政府和東北政府對于國民政府來說,顯然日本政府更重要。因此,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命令東北軍執行不抵抗政策全線退出,日本侵略東北并未損失蔣介石任何利益,自然以調停為主,一旦戰局已開,也怕引火燒身。蔣介石政府政策是典型的欺軟怕硬,認為紅軍力量弱,日本軍事強,也由于不抵抗政策,導致后來八年抗戰的潰敗,日本以東北為基地獲得大量資源,轉移國內危機,充實軍事實力,最終全面侵華。
四、張學良執行不抵抗政策分析
蔣介石出于自身因素和內外環境考慮,制定不抵抗攘外先安內政策。張學良堅定擁護、支持的原因分析:少帥缺乏軍事才能,同時缺少守土衛國意識,對自身實力估計不足,想借助于蔣介石幫助從東北易幟歸統國民政府指揮開始,便缺少獨立性。蔣介石對于各路軍閥都很頭疼,唯獨信任東北軍張學良。
張學良的思維推斷錯誤,都是失地存人,與毛澤東完全不同。蔣介石借助東北軍攻打紅軍,張學良以此想借助蔣介石幫助,但事與愿違,東北軍損失、消耗,中央不補充,也沒有實現借助中央軍實力收復東北愿望,最終引發西安事變。
(作者單位:哈爾濱劍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