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冬
著名的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在他的著作《第三次浪潮》中描述了舊時期工業化社會的瓦解以及新時期信息化社會已經涌現。主要表現在傳播領域、工業領域和生活領域,并且他提出了以多樣化、差異化為主要特征的非群體化傳播時代已經到來?,F如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期,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本文從信息傳播領域的變化入手,探索非群體化傳播時代。
一、未來社會
在人類社會發展期間,對未來社會的定義眾說紛紜。學術界認為比較權威的主要有三個,分別是馬克思“共產主義社會”、鮑德里亞的“消費社會”、還有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馬克思和鮑德里亞較托夫勒在未來社會理論的問題上有更多的切入角度。馬克思注重破解影響屬于階級斗爭中的生產關系部分的難題。馬克思認為生產是消費的重要保障,對共產主義的定義大多處在一個理想的狀態。他還認為以工業化社會為代表的工業革命時期的主要特征是制度規范、操作技術強、集中管理以及影響范圍廣速度快。以信息革命為代表的新時期到來之后,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也隨之發生了快速的轉變。例如:在工業領域,生產和消費不再分開。生態領域,資源節約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信息領域,人們之間的溝通互動表現了多樣化的特點,政治領域則表現為跨國公司的異軍突起。更重要的意義是,隨著信息革命的到來,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巨大轉變。包括物質方面與精神方面皆是。信息時代取代了工業時代的統一性規范。未來學家托夫勒認為,未來的社會是以多樣化、差異性為代表的非群體化社會。
二、非群體化傳播時代
非群體化這一概念特指在信息時代的大背景中,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精神與物質方面的需求都有著由統一化到多樣化、由統一性到差異性的轉變。這一轉變在信息傳播領域里的特殊表現就叫做“非群體化傳播時代”。“非群體化”傳播是傳播理念上的革新。即接收者變成了傳播者的一個有差別的部分,而且根據接受者有差別的需求,給予最終需要的方案以至于達到最優的傳播效果。
(一)非群體化傳播的重要保障是日益發達的科學技術
隨著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出現了各種通訊工具及接收工具:例如:包括衛星與有線功能的電視、具有通訊功能的手機和傳呼機、具有記錄功能的錄像與攝影器材以及具有傳遞文字功能的傳真機、復印機。還有具有唱歌等娛樂功能的音樂播放器。不同的傳播工具使人們有了多樣化的選擇,使不同人們多方面的需要的到滿足。傳統的傳播工具正在經受新的非群體化傳播工具沖擊。網絡技術的突然出現,使其原有受眾被更加無情的分裂。電視、廣播、報紙三大傳統媒體終于與網絡攜手一同向前邁進。數字化、多媒體、互聯網、信息高速公路等技術的向前邁進,是非群體化傳播時代的到來助推器。換句話說,它們可以是非群體化傳播的典型代表。
(二)即將迎來“真正的個人化”時代
麻省理工學院有一位數字化教授曾經說過,人們的自由自主選擇是后信息時代的典型表現。信息傳播的豐富、多樣、快速、實時、全球等特點得益于互聯網和信息高速公路。閃光之處在于隨之而來的多樣化與無拘無束的溝通。在此基礎上,人們之間的信息傳遞是以計算機網絡來是實現的,信息傳遞者可以是溝通的主導者也同樣是傳遞過程中的享受者。在這一過程中,信息傳遞的雙方可以滿足隨時觀看喜愛的視頻內容,無論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信息傳播的雙方傳遞信息和收到信息的時間不是同一時刻,所以,人們可以自由的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因此,在非群體化傳播時代,交流溝通越來越注重人們的體驗,越來越個人化是重要表現。相比之前,如今顧客掌握著通信系統的控制權。在未來的傳播時代里,分子傳播媒介即將嶄露頭角,逐漸取代大眾傳播媒介。因為未來的信息傳播控制權在信息用戶手中。用來傳播的信息既可以是影像也可以是聲音,逐漸以多樣化的形式呈現。
(三)不確定的傳播界限
非群體化傳播的重要渠道是網絡傳播。網絡傳播不僅使傳與受的界限變得模糊也使受眾群體有群體化變為個體化。網上信息在世界范圍的電腦上做無級傳播,這直接挑戰了傳播學中的兩級通信和多級傳播理論。在非群體化傳播時代里,信息用戶將信息消費者和播放者設置在一起,他們可以通過自我搜索獲取個性化需求的個性化和交互式的服務與信息,同時也可以借助網絡傳播傳遞具有個性化的信息。在新時代到來之際,信息傳播范圍逐漸縮小, 網絡傳播范圍日趨擴大,與此同時,受眾群體的自我意識與獨立性日益增長。更應辯證地看到體現在網絡傳播上的“寬泛”與“有限”的有機結合。綜上所述,在非群體化傳播時代,可以滿足絕大多數人們的多樣化需求。廣泛傳播是前提,多樣化傳播是重要保障,“播”不會消亡,因為社會需要再整合,再前進。
托夫勒認為,世界范圍內的大部分領域將會出現“非群體化”。社會將具備“非群體化”的基本特征。他還認為,在之后的發展過程中人們將打破傳統的信息傳遞機制,逐漸形成呈現具有個性化、多樣化的性格特點。這位偉大的未來學家給人類社會帶來新的啟發更加激勵了我們要完成的使命:改革和創新!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