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俊
素質教育的實質就是培養全面發展、個性突出、思維活躍,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在數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其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小學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包含著豐富的創新內涵。為此,我們必須結合教學內容,積極播撒創新的種子,努力營造創新的氛圍,勇于提供創新的機會,善于啟發創新的心靈。 而且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有助于其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尤其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對學生創新潛能的開發。本文就小學數學教學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進行分析研究和探討。
一、優化教學環境,激發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取向。任何創新都是在強烈的創新意識下產生的,創新過程也并非是純智力活動的過程,它還需要以創新情感為動力。心理學認為,人類產生創新意識的基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優化教學環境,營造一種創新的氛圍,創設和諧、民主、平等、寬松、樂學的學習環境。作為組織者、引導者的教師,必須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學生,以一個學習的合作伙伴身份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將課堂教學變成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交流的多邊活動,使師生關系是民主、平等、合作交流的關系,這也是學生創新意識盟發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師生良好的情緒相互感染,學生的創新意識才會被激活,他們才會大膽猜想、質疑問難、據理爭辯、尋求變異、放開思路、才會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他們的想象力、創新能力才能得到發展和培養。
二、挖掘課本教材中的創新元素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應當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深入地挖掘教材中的創造因素,做到源于教材,寬于教材。例如,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六冊中的乘數是兩位數的筆算乘法,例1為:“每盒彩色筆有24支,13盒共有多少支?”,教材中的計算方法是將13分解成3+10,分別列式計算3盒和10盒的支數,最后寫成一個豎式。表面上看,這只是教會學生計算乘數是兩位數的筆算乘法,深入挖掘可以看出這里面隱藏著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因素。實質上,學生利用舊知識來計算24×13的方法很多。教學時,可先提出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你準備怎樣計算24×13,看誰想的方法多。這樣,學生應用舊知識就可能會想到:24×13=24×(5+8)=24×5+24×8,24×13=24×(3+10)= 24×3+
24×10,24×13=(4×6)×13=13×4×6……,在學生思維得到充分展示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去發現怎樣用豎式計算乘法24×13。這樣教學,就把教材背后隱藏的創新因素挖掘出來了,十分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三、在學生的質疑問難中,培養創新能力
俗話說:學源于思,思源于疑。學生質疑問難是探求知識,發現問題的開始。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多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哪怕這個問題在自己的心中是那么地不值一提。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的質疑,敢于對教材的內容質疑,敢于對教師的講解質疑,敢于對同學的觀點質疑,敢于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
例如在一次練習中有這樣一個題目:李老師乘坐出租車從家到火車站共付車費23元。收費標準:(1)起步價5元(5千米以內);(2)超過5 千米,每千米加收1.20元。李老師從家到火車站有多少千米?大部分同學是這樣做的:(23-5)÷1.2+5=20千米。我也認為這種做法是無懈可擊的,正準備講解下一個題目,這時有一位同學卻發表了與眾不同的看法:出租車實際收費時,不足1千米是按照1千米來收費的。當出租車行駛19千米多一點時,就是按照20千米來收費的,所以李老師從家到米車站的距離是在19千米到20千米之間。
聽了他這種講法,我感到很驚喜,想不到這位學生能以事實說話,不迷信老師,不迷信題目,不盲目吸收,能獨立思考,而且講得有理有據,令人信服,這正是創新精神的表現。教師要重視學生的質疑,并積極地與他們一起探索,去發現更廣闊的新天地。
四、提出開放性問題,讓學生開發創新思維能力
創造性思維是將發散思維、輻合思維相結合的思維方式。在教學中,我們既要重視培養輻合思維,又要重視對知識運用的過程中進行一題多解、一題多變進行發散性思維的鍛煉。
以自編性應用題為例,自編性應用題是種創造性的練習,其要求學生在條件、問題的組合上能夠掌握應用題的結構,并在運算關系上對四則運算的意義有一定的理解。編應用題時,不但要注意編出的題符合生活實際,還要明確各個運算部分的不同意義。如利用270÷3/4與270×3/4這兩個算式編應用題。不僅要注意編題符合實際,還要明確270可設為名數,3/4則是對應的份數,要理解兩個算式的不同意義。這樣就可以通過編題,對學生數學語言的組織能力進行開發,也提高了學生將實際問題轉為數學題的能力,表現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對培養思維獨創性起到極大作用。
總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讓學生自主探索和主動參與教學;同時也要讓學生有挫折的體驗。
(作者單位:重慶市綦江區南州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