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麗英
一、前言
初中學生對化學充滿了好奇心,而且在學習化學前兩章內容的過程中,也了解到了化學知識的豐富性以及趣味性,對于化學實驗也充滿了探究欲望。在初中化學課程之中,“物質構成的奧秘”課程教學主要目標是為了能夠讓學生樹立微觀意識,從微觀的角度去了解物質,采用想象、觀察模型等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確保學生能夠了解化學現象的本質。但是,一些學生由宏觀角度向微觀角度轉變時,會遇到很多問題,要是不能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便會導致學生學習熱情降低,個別學生由于學習中的困難而開始抵觸學習化學課程。對于初中化學課程來說,“物質構成的奧秘”所包含的內容非常多,而且是化學課程中最為重要的內容,是未來學生學習化學的基礎與保障。“物質構成的奧秘”包含的知識較為抽象,表面上看和學生生活不存在關聯,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困難較大,教師在講解此部分課程內容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應當全面分析“物質構成的奧秘”課程中學生學習的難點所在,結合學生學習實際情況,制定適宜的教學方法,才能確保學習學習效果有效的提升,強化學生化學基本知識素養,為今后學習化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物質構成的奧秘”課程學習難點分析
新課程標準之中,將學生認知性的學習水平劃分成不同層級,如圖1所示。
在學生學習“物質構成的奧秘”這一課程內容時,很多學生都能夠達到第一層級的學習目標。在第二層級學習目標完成中,大部分學生都表現的較為一般,很多學生都不能達到第三層級教學目標的要求。在“物質構成的奧秘”課程學習中,表現為學生對于物質不同狀態轉化知識以及物質微粒性認知方面的學習相對輕松,不過,主要是依靠的機械記憶,不能在學習中達到舉一反三的目標,只有很少的學生能夠通過微觀層面來分析日常生活中某些現象。這也說明了,初中學生在學習概念性的知識過程中較為輕松,不過,卻未能構建微觀思維模式,還沒有將學習到的知識構建成相應知識體系,不能把不同知識相互聯系起來。因此,當遇到一些現實問題時,便無法采用很好的方法解決問題。
三、初中化學課程教學設計
在初中化學課程中,“物質構成的奧秘”是非常重要的內容,而其中“分子與原子”課程中則是學生從微觀角度認識化學的基礎。在此,以“分子與原子”課程設計為例,探討初中化學課程的優化設計。
1.設立情境,引入新課程
我們在生活中都會遇到這樣的現象,在雨過天晴之后,路面之上大量積水會慢慢的不見。那么,雨水怎么會憑空不見了呢?這一情況每一個同學均非常熟悉,教師可以引入這一實際情境,結合課程學習相關知識,設置相應的問題,讓學生進入到相應的問題情境里面,學生通過之前學習知識解答教師設置的問題,確保學生能夠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提升學生學習的熱情。在學生利用之前學習知識解答教師設置的問題以后,教師再向學生提問:積水消失最根本的原因又是什么?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欲望,教師隨后便引入課程學習的內容,即“物質的構成”課程。
2.新知識探索
從之前的情境能夠得出,積水一開始是存在的,最后變成了人們肉眼不能觀察到的微粒,所以,我們能夠得出物質是由很多的微粒而構成的。教師可以通過一些試驗,讓學生能夠了解到宏觀與微觀所具有的聯系。由于初中學生化學知識有限,課堂學習的時間也較短,所以,在選擇試驗時,應當選擇相對簡單且耗時較短的一些試驗。教師為了能夠有效的節約操作時間,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相關實驗內容,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觀察實驗現象。教師通過實驗以及多媒體展示,讓學生了解到物質的構成以及分子的特點,再結合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認識。
3.教學反思
在講解“物質構成的奧秘”課程內容過程中,學生對于一些基本概念較難理解,由于很多概念較為抽象,要求教師進行概念講解過程中,全面分析基本概念的內容,制定適宜的教學方法,逐個擊破學生認知難點。另外,此部分內容也會涉及相對多的外延性知識,所以,教師在進行課程講解過程中,不僅要結合教材中的內容,同時也要適當的補充一些課外知識,確保學生能夠更加全面的認識物質構成,從而提升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四、結語
在初中化學課程之中,“物質構成的奧秘”包含的知識相對來說較為抽象,而學生由于剛剛開始學習化學課程,因此,在學習此部分內容過程中有著較大的難度。很多學生在學習化學課程時還未能尋找到適宜的方法,尤其是對于基本概念,很難深入理解。因此,便要求教師在進行知識講解過程中,應當將抽象知識形象化,將復雜知識簡單化,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化學知識的方法與技巧,從而有效地改善初中化學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南昌市第二十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