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著名教育家福祿貝爾說過:“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操縱在掌權者的手中,倒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的手中。”無論是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適應發展,成為人格健全出類拔萃的社會精英。但要培養出這樣的孩子,只靠幼兒園單方面的教育還是不夠的,孩子成功的鑰匙就在父母手中,但首先家長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
1家長在學前教育中的參與
無論是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適應發展,成為人格健全出類拔萃的社會精英。但要培養出這樣的孩子,只靠幼兒園單方面的教育還是不夠的,因為幼兒不僅生活在幼兒園這個大環境中,還生活在家庭的小環境中,這就需要家長也參與到學前教育中來。那么,家長該如何參與到學前教育中?
1.1了解孩子,使其發揮最大的潛能
要想培養孩子成長,我們就要不斷了解他們,這樣才能適時地找到輔助他們成長的方法。
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幼兒園教育,和教師同心協力培養幼兒,與教師共同商議教育計劃、參與課程設置,加入幼兒活動。這樣不僅為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幼兒園教育工作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也可以密切親子關系,改進家庭教育。
了解孩子就要花時間去傾聽去詢問,通過孩子的敘述我們會發現他們在學習上、品格上、與小朋友的關系上存在哪些問題,從而有針對性的對幼兒進行一定的教育。只有民主、平等的像朋友一樣的溝通方式才能使家長和幼兒更好的交流。家長放下自己的位置,變成孩子的朋友,與孩子一起高興、一起難過,這樣既可以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又可以關心孩子,可謂一舉兩得。
2家長在學前教育中的誤區
2.1家長的過度保護
“成人把自己看做是兒童的創造者,并從他們自己與兒童行為的關系的角度來判斷兒童好或壞。成人是一貫正確的,兒童必須根據他的既定標準來塑造。一個成人如此做法,即使可以確信他對兒童充滿著激情和愛以及為兒童的犧牲精神,他也會無意識地‘壓抑兒童個性的發展”,蒙臺梭利這樣告訴我們。
孩子想要在學習生活中獲得成功,必須培養勇敢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孩子就會表現的自信。家長為了防止任何可能發生的危險,進而對幼兒實施了過度的保護,使幼兒形成了缺乏勇氣不自信的弱點,還會使幼兒產生逆反心理,覺得父母多事或者不自由。所以家長要敢于放手,教孩子做事情時,不發言、不幫忙,最重要的就是讓他獨立思考和體會。可以培養幼兒的獨立性、堅強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家長必須認識到,在幼兒的發展中,他們只能起一個次要的作用。
2.2家長的教育方式
2.2.1超前的學前教育
許多人認為孩子有巨大的潛能,像一口深不可測的井,怎樣開發?那就是向兒童填輸許多東西,這等于向井里拼命填東西,填到最后,井里再也沒有水了,孩子的心靈也就失去創造力,這才知道作罷,這就是誤區。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格賽爾的“雙生子爬梯實驗”說明:兒童的成長是受心理和生理成熟機制制約的,人為地任意提前對其訓練,效果不見得會更好,還可能會給兒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負擔,甚至影響兒童的健康成長。
因此在對幼兒的教育中必須尊重幼兒的認知特點,把幼兒放在一個充滿趣味的情境中,能激發好奇心的活動中,能滿足幼兒的模仿力的事件中,幼兒的主體性才能充分發揮,對所見所聞才會有興趣。給予孩子適當的賞識,用欣賞、信任的眼光看待孩子。
2.2.2過度的“愛與自由”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由于對“愛與自由”的盲目推崇,甚至是走火入魔,導致孩子成長到一定階段后,并不具備相應的自我控制能力。一旦孩子的要求或欲望不能得到及時滿足,他們輕則大哭大鬧,重則拳打腳踢。縱容孩子不僅顯得家長沒有能力,更是一種不可饒恕的罪過。
其實,對于任何人來說,自由都是相對的,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秩序和規則基礎之上的,孩子也不例外。順應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選擇,并不是徹底放棄管教和規則。愛與管教相伴,才是對孩子的真愛;有約束的自由,建立在規則基礎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3家長在學前教育中的作用
每個孩子都是充滿希望的朝陽,只要家長能夠重視幼兒教育,孩子們一定會給家長、給社會一份滿意的答卷。而家長這其中對于幼兒的影響作用則是至關重要的,那么家長要做些什么呢?
1.家庭和睦,互敬互愛,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地成長環境。
2.身體力行,潛移默化的教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3.善于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并加以啟發和引導,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
4.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們更加自信、獨立。
其實家長能做的遠遠不止這些,和孩子一起探索身邊的事物,不只是孩子,就連同家長自己或許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獲。而最簡單的方法只是多陪陪孩子而已。
從教育發生的各種場域來看,家庭無疑是教育的基石。著名教育家福祿貝爾說過:“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操縱在掌權者的手中,倒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的手中。”家庭好了,教育才會好;父母好了,孩子才會好;家庭教育好了,學校教育就會輕松高效。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紅城鎮玉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