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 楊予海 岳炳輝 郝佳
摘要:當代社會是信息化無處不在的社會,人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信息化,“互聯網十教育”模式是信息化時代的產物。通過將傳統教育教學模式與互聯網十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創新出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養羊與羊病防治》是高職畜牧獸醫專業的傳統核心必修課,通過多年的專業建設,已被建設成為國家級資源共享課,為傳統教學模式向“互聯網十教育”模式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關鍵詞:互聯網十教育;養羊與羊病防治;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S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2-0010-02
在2015年3月5日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同年7月23日,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2015年中國互聯網大會教育高峰論壇,大會提出“互聯網十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互聯網十教育”模式是互聯網十信息技術融合傳統教育并且將其改造成具備互聯網屬性的新型教育模式的一個過程。[1]
《養羊與羊病防治》這門課程是畜牧獸醫專業的傳統核心必修課,也是地處青藏高原農牧類高職院校的特色課程之一。2009年《養羊與羊病防治》被確定為國家級精品課程,2012年其又被教育部列為國家級資源共享課課程。基于《養羊與羊病防治》國家級資源共享課這個平臺,擁有大量的信息化素材,所以這門課程對新型“互聯網十教育”模式率先實施與應用具有示范性作用,尤其是《養羊與羊病防治》被列為國家級資源共享課程為“互聯網十教育”模式的成功對接,過程監管,以及后期推廣打下了堅實基礎。
1“互聯網十教育”模式下踐行《養羊與羊病防治》國家級資源共享課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
課程作為教育的核心,是歷史、實踐、理性與邏輯的高度統一,而課程的基礎課程資源是指可能進入課程活動,直接成為課程活動內容或支持課程活動進行的物質和非物質的一切要素。[2]‘‘互聯網十教育”模式下課程資源以動態、直觀、信息化的方式呈現給教師和學生,且可以永久性保存,不但豐富了課程資源種類,還對課程資源的開發開闊了新視野。[2]
1.1 注重基本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1.1 教學錄像的開發利用
《養羊與羊病防治》國家級資源共享課平臺上的教學錄像是按照所對應教材中項目任務精心錄制的,包括實訓室教學的錄像和企業兼職教師在現場教學的錄像,保證每一個項目中的每一個子任務都有“理實一體化”教學的錄像,學生登錄《養羊與羊病防治》國家級資源共享課平臺自主學習時可以通過豐富的畫面、聲音等視聽信息,獲得更多的學習內容,并且形象和有效地幫助學生理勰和思考。另外學生在課余自主學習時可以反復觀看,比教師在課堂中單純用語言表達更易使學生記憶、掌握知識點和技能點。
1.1.2
PPT的開發和利用
《養羊與羊病防治》國家級資源共享課平臺上的PPT是根據對應教材的項目任務、教學計劃、課時安排、組織教師精心制作并上傳至平臺,每一個項目的子任務都有多媒體演示文稿。PPT的優點是易于反復演示,文字顯示停留時間可控,為學生在課下自主學習課程進行提供了廣闊的學習空間,便于學生記筆記,有利于學生進行思考,培養學生用感性的思維對待事物。
1.1.3 文本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養羊與羊病防治》國家級資源共享課的教學資源除了教學錄像和PPT之外還有大量的文本資源,課程介紹(包括課程大綱、教學日歷、考評方式與標準、學習指南)、課程知識點、課程技能點、重點難點指導、教學設計、教材內容、評價考核、習題作業、參考資料等,通過這些資料,學生可以了解課程的結構、設置和開設情況,同時也便于其他學校共享課程資源。在制作文本資料時為了使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有據可查,我們要求所有講授知識都包括在內且內容標準統一。因為考慮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需要和網絡自主學習的特點,要求教案內容盡量詳細,層次和示意清晰,既能使學生一目了然,又不至于令他們感覺太過概要和空泛。
1.2 注重拓展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養羊與羊病防治》國家級資源共享課在后期建設過程中,我們不斷拓展資源以增加教學資源的多樣性和適用性,以提高課程的共享性和易用性。[3]包括組織團隊教師編寫的試題庫和答案詳解、圖片、模擬實訓小動畫、專家講座、文獻資料、微課小視頻等組成的素材庫對課程內容進行補充,并將學生作業以照片形式上傳,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素材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學生收集的,并且將最新圖片、養殖技術視頻不斷補充,通過實踐發現鼓勵學生收集素材能顯著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還能通過直觀的視覺效果加深學生對知識和技能點的掌握。
2“互聯網十教育”模式下《養羊與羊病防治》教學模式的變革
一所學校、一位老師、一間教室,這是傳統教育。一張網、一個移動終端、幾百萬學生,學校任你挑,老師由你選,這就是“互聯網十教育”。[2]
2.1 學習——從被動到自主
傳統教學模式是學生遵循學校統一課程表的安排在教室聽課,這種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特點是教師在課堂上通過講授、板書及教學媒體的輔助,把課程的內容灌輸給學生。教學手段只停留在PPT上,學生在課堂上只能通過記筆記,課后通過死記硬背理論基礎知識來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學習氛圍比較枯燥無味更是缺乏有效的教學支持。但是在“互聯網十教育”模式下,學習這種行為方式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只要學生拿出手機、連上網絡,就可以進行學習,不必再完全依賴于課堂和書本。比如《養羊與羊病防治》課程的學習就充分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性。學生可以隨時自己登錄愛課程網《養羊與羊病防治》國家級資源共享課這個平臺,開始學習,而且還可以將學習的經驗體會通過教學互動平臺與他人分享,還可將生產實習中遇到疑問發布到平臺上,讓教師和企業專家為他們解答,從而加快技能的掌握,實現職業教育培養高技能人才的育人模式,最后還可通過習題和測試題對學習成果進行自我評價。
2.2 教學——從灌輸到互動
“互聯網十教育”模式徹底顛覆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授課模式,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學生在學習上對教師授課的依賴性明顯減弱。教師在整個教學中,由教學的主導者變成學生學習的輔助者、服務者,例如在《養羊與羊病防治》這門課程的教學過程,教師會提前給學生布置預習的任務,學生會登錄《養羊與羊病防治》國家資源共享課平臺進行學習,在觀看教學錄像、PPT等過程中總會產生心得和疑問,而課堂上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交流和評估”,也就是答疑解惑和評估鑒定學習成果。
3 衍生出“互聯網+”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
職業教育的宗旨是培養具有基本專業理論知識和熟練操作技能能夠適應生產一線的應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在教學體系上從學科本位向職業崗位能力轉變,在培養目標和培養過程上是為生產一線培養技術應用技能型人才。因此《養羊與羊病防治》課程教學模式沒有固定的先理后實或先實后理,目的就是為了顯著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就業能力與創業能力。而所謂的“互聯網十教育”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4],就是將互聯網融人到《養羊與羊病防治》課程的理實一體化教學中,是《養羊與羊病防治》課程中創新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優點在于以下三方面。
3.1 能夠豐富教學資源和教學形式
將互聯網融合到《養羊與羊病防治》課程中,教師可在生產一線為課堂中的學生進行授課,教師通過在一線現場的即時教學,可與課堂中的學生情景互動,這樣就突破教學地域的限制,相比于傳統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具有鮮明的信息化特征。
3.2 可以極大的豐富教學資源
通過《養羊與羊病防治》國家級資源共享課以及互聯網上的大數據,為學生課下學習提供了豐富的網上教學資源,也為教師授課展現了大資源的觀念[5]。學生可以根據課程的內容,依托互聯網,獲取所需的課程資源,網絡資源不但豐富,而且更新快,學生可以學到很多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
3.3 教學過程呈現動態化
在“互聯網+”理實一體化教學過程中,學生可隨時隨地和教師、企業一線工人、同學進行互動。并可根據學生疑難解答、完成問卷情況、網上作業等情況形成的大數據,可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習方式和評價形式,做到因課制宜、因材施教。[4]
參考文獻:
[1]張巖,“互聯網十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2):70-73.
[2]張聽,“互聯網十教育”的課程資源革新:為何與何為[J].教育科學論壇,2016(11):18-20.
[3]魏孔鵬,余巍巍,數字媒體技術在精品課程網絡資源共享中的應用[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0(1):72-76.
[4]張媛媛,“互聯網+”理實一體化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與探討[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7,13(8):153-168.
[5]余德英,“互聯網+”背景下教師教育課程資源的建設[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36(23):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