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課異構的基本內涵
通常所說的同課異構,是指同一節課的內容,由不同教師根據自己的實際、自己的理解,運用不同的模式和手段備課上課。由于執教教師不同,對同一教學內容的理解不同,同一教學內容在課堂結構、教學策略和方法、教學風格諸方面各有不同,構成了同一內容教學中的“異構”。從本質上講,同課異構是教學內容的相對一致性和教學形式的多樣性的統一,它給相同的教學內容帶來了豐富多彩的呈現方式,使課堂教學更富有活力和張力。在這里,內容的相對性,是因為同一教學內容會因教師主體和學生學情的差異而存在不同的理解。
教育教學是一項創造性的勞動,教師的價值不僅在于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還在于在教學過程中所彰顯出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風格,以及富有創造性的課堂結構和教學手段。優秀的課堂能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并在受教育的過程中獲得審美愉悅。因此,同課異構的著力點是在“異構”上。“異構”體現的是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師范素養,彰顯著教師的智慧和靈氣,它包括了兩個大的層面:其一,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獨特理解,對學情的精準把控;其二,教師對課堂結構和教學模式的創新程度,對教學策略和方法的靈活運用。
同一教學內容,教師的不同理解可分為合理與不合理兩種情況。所謂合理,是指某些教學內容可以做多種理解;所謂不合理,是指有些理解或偏離了教學內容的指向,或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無論怎么說,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對學情的把握體現的都是教師包括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專業素養。教師對課堂結構和教學模式的創新程度,對教學策略和方法的靈活運用等,體現的則是教師的師范素養。相對于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多樣性,教師的教學智慧和創造性勞動,在教學設計、課堂結構、教學組織、教學手段諸方面更容易得到體現。
二、同課異構的學科特點
不同學科對同課異構的理解不盡相同,這是由不同學科自身的特點所決定的。而在所有的學科中,體育學科對同課異構的理解無疑具有最鮮明的學科特征,因為體育學科除了有教師、學生、教材等要素外,還有場地和器材。
在基礎教育中,體育學科是唯一一門基于場地器材開展的實踐性學科,場地和器材的獨特性,既決定著體育課堂教學的空間,也影響著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把控和對教學結構的運用。同時,體育既具有某些學科以章節為教學內容的學科特點,也具有教學內容反復出現、螺旋上升的特點。反應到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上,就存在宏觀的內容和微觀的內容的區分。
宏觀的教學內容按照項目劃分是指某一類別運動項目,比如球類、體操、田徑等,球類項目又可分為籃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等。微觀的教學內容既指項目之下的系列內容,也指同一項目下的不同水平層級,即學段的教學內容。當以宏觀的教學內容作為同課異構中的“同”的時候,其相對靈活性就會較大,從而給教師提供了可選擇性,使之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同時,宏觀的同一教學內容也有局限,給評價及之后的交流與研究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當然,如果評委素質夠高,引導交流研究得當,宏觀的同一教學內容會使整個活動更豐富多彩。同一水平段同一小項目的同課異構則恰好相反,它為評價帶來了便利,為研討提供了方便,也能使觀摩者從中獲取有益的經驗;不足則是如若處理不好,就會給人以單調枯燥的感覺,從而影響交流研究的效果。不過,只要執教者能在“異構”上下功夫,組織者能抓住“異構”中的閃光點,也會給觀摩者以耳目一新的觀感,甚至驚嘆:“原來這一內容還可以這樣上!”
體育學科的特點還影響著同課異構中的“異構”。首先,體育學科不宜照搬其他學科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宜照用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不能像其他學科那樣設計自己的教案并實施教學。體育學科“立德樹人,健康第一”的理念決定著它對學情的把控和對安全的重視更為重要。同時,場地、器材的差異性對教學的影響因素也更大。因此,在“異構”中,既要考慮教學目標和教材的要求,還要考慮場地器材和學情,確定符合實際的教學構架和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
那么,體育學科的“異構”如何在達成學習目標、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運用好獨特的模式、方法和手段呢?
1.準確把控學情
體育學科對學生學情的把控,不能僅僅停留在了解學生水平的層面上,還必須了解學生的生理、心理、性別、體能水平等特點,尤其是要掌握學生的個體差異,包括城鄉學生的差異等。唯有如此,才能有針對性地組織課堂教學結構,確定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
2.預設學生運動狀況
與其他學科相比,體育課堂對學生的關注更多,學生的參與面更廣,不可控因素多。其他學科的課堂上,有1/3的學生發言,就可稱為“學生參與面廣”。體育學科則不一樣,它必須做到全員參與。因此,對學生在課堂中可能出現的狀況應該有多種預案,需要根據學生運動能力水平進行分層,為學生考慮適宜的運動負荷。為此,“異構”才會符合實際。
3.適時調整課堂節奏
體育課堂是最容易出現變數的課堂。因為學生的學習狀況是動態的,即使教師有了充分的把控,也會因為一些意想不到的臨時的因素而改變。如,學生的疾病、心情、運動損傷等,都會影響到學生的課堂表現。因此,預案無論做得多么充分,也不一定能完全實施。體育教師對課堂節奏的調控,包括教學策略、方法的運用等也是凸顯教師專業水準和教學智慧的重要標志。
4.合理運用場地器材
不同的教學內容對場地器材有不同的要求。充分而合理地運用場地器材是體育教師的基本功。場地的大小及其規劃設計,器材的多寡適宜及其分配,都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這些因素,體育教師都必須予以考慮。除此之外,優秀的體育教師比較懂得利用鄉土器材和自制器材,凸顯體育課堂的創新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自己的“異構”獨放光彩。
5.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
風格的形成是教師教學成熟的標志。“異構”中的“異”在強調豐富性、多樣化和創新性的同時,也展現出不同教師的教學風格。形式是為內容服務,教師的“構”應該是一種卓越的構,它不只是形式上的花哨,不只是為了“構”而構,而是要達成與學習目標緊密相關的內容,以此來“構”。只有如此,才能實現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三、同課異構的價值取向
同課異構是一種有效的研修活動,它在相同的教學內容中,尋求視野的開闊性和研究的深入性。同時,同課異構的教學研討為教師們提供了一個面對面交流互動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中,教師們共同探討對同一教學內容的不同理解,執教者教學中的亮點,觀摩者的收獲、感悟、建議和困惑,尋求對難點的解決方案等。所以,它既是研究,也是培訓。
1.開拓視野
同課異構不同于異課異構,后者視野的開拓性自不待言,它的信息量本來就較大。同課異構是在“同”中求“異”,尋求同一內容的多種解讀藍本和呈現形式,它使執教者和觀摩者的視野橫向拓展,往往能獲得更深的領悟,通曉到更復雜的教學背景和獲取更豐富的教學資源。
2.深入研究
同課異構中的“同”一般是指教學內容的同一性,但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其實也是“同”中有“異”,而這種“異”難免會產生思維碰撞的火花,使參與者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更為準確,更為深入。
同課異構中的“異”除了對內容理解上的“異”之外,更多的是呈現方式方法上的“異”,這種“異”對執教者和觀摩者的思維同樣都能起到升華作用。因為,無論是執教者還是觀摩者,都會對“異”加以比較,盡管“異”中各有千秋,有時難以區分孰優孰劣,但有比較就有鑒別,通過比較鑒別,研究就自然深化了。
同課異構深化成果的最佳狀態是在探討教學藝術、交流彼此的經驗之時,或共享成功的喜悅興奮不已,或為某個未解問題冥思苦想: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多維的角度,迥異的風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華,這種多層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討,可以整體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教研水平。與此同時,同課異構的激勵作用也是明顯的。不同課,不僅評價的主觀性較強,執教者也有可推卸之由。因為的確不同課的教學難易不一樣。同課的競爭性更強,對教師的要求更高,激勵也就理所當然了。
3.揚長避短
同課異構彰顯教師教學個性,它的開拓性和深入性還體現在長善救失、取長補短上面。它讓觀摩者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師對同一教材內容的不同處理,不同的教學策略所產生的不同教學效果,并由此打開了教師的教學思路。它是繼承和批判的統一,真正體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同課異構豐富了教師的閱歷,提高了他們的教學水準,優化了課堂結構,變革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4.學有所獲
同課異構研修活動雖然優點頗多,但也有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
一是,從內容上考量同課異構的著眼點。“同”在哪里,“異”在何處,組織者既要從宏觀上確定內容,也要從微觀上確定內容。每一次研修活動都可有不同的側重點,觀摩者要善于發現研修主題,積極思維,才能最大限度的獲益。
二是,結合自身教學經歷和本校實際觀摩體會。如果說,執教者側重考慮的是臨時教學對象和場地器材的狀況,觀摩者則必須聯系到自身的教學經歷和本校學生、場地器材的實際來觀摩體會,在吸取有益成果的同時,做到從中借鑒最佳的教學方式,并學以致用、力求創新。觀摩者不能機械照搬別人設計的課,學知識吸收借鑒,要將自己的思想進行有機的整合、融入其中,并形成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否則就會形似而神不似。
四、同課異構的評價準則
同課異構的評價要做到科學性和公允性。就體育學科而言,所謂科學性就是在評價中,既要看執教者是否按照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的要求完成教學任務,是否符合學科的專業標準,也要看教師是否照顧了學生的實際,是否運用了最佳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取得了最佳的教學效果。評委則要根據教師的不同表現,按照統一的標準打分。
所謂公允性,就是公開、公平、公正,不念過往,不徇私情,單就這堂課打分。
同課異構的組織者要事先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并組織評委學習。每次活動的評價標準可以有所側重,但若有側重,應事先廣而告之,讓執教者和觀摩者心中有數。帶著課題開展同課異構活動時,要把課題的內容告知執教者和觀摩者,這既對理解和掌握評價標準有利,也對作課和評課有益。
五、同課異構的案例舉隅
同課:分腿騰越山羊(水平三)學習越過山羊的動作技術,解決通過支撐山羊這個載體,培養學生越過障礙的能力。
異構:教師1的設計,根據五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以小組學練與自主學練為主要方式,將分腿騰越山羊的技術動作進行活動化處理,讓學生在“我會踏”“我會撐”“我會跳”“我會玩”等闖關游戲活動中體驗分腿騰越山羊頂肩、提臀、推手等動作技術。把動作技能的學習設計在游戲活動中去教,充分體現了《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理念。其中異構的第二關“我會撐”,執教教師用了6個步驟:1.講解撐羊要點及注意事項并示范;2.上一步踏跳支撐提臀練習;3.一步至多步單起雙落踏跳支撐提臀分腿練習;4.在保護與幫助下分組進行撐人羊練習;5.師生共議撐人羊要點;6.組織學生進行撐人羊練習,達成目標。思路清晰,層層遞進,設計在游戲中體驗。
教師2的設計:利用廢舊的輪胎和鐵架自制適合學生練習的“山羊”(降低了高度),把輪胎像變魔術一樣,從原地跳到滾動跳,從窄面到寬面,由易到難,讓學生們雙臂支撐跨越“山羊”,學生們在執教教師的“山羊”面前沒有恐懼心理,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山羊分腿騰越技術,從而有效培養了學生越過障礙的能力。
教師3的設計:向前三步墊上踏跳;支撐跳躍成站立;兩人一組的相互支撐跳躍成站立,比誰更靠前并相互協助;兩個人一組合并墊子做原地支撐跳躍過墊子;五人一組加高墊子做原地支撐跳躍過墊子;每一組在安全保護下完成墊子上的支撐跳躍練習,在山羊上完成支撐跳躍。因地制宜地用硬體操墊替代“山羊”,不僅有效地解決了器材的問題,更克服了學生的心理障礙,降低了學生在練習中的畏難情緒。
以上3位教師在“異構”上都有自己的創新點。一位是設置真實的情境讓學生在游戲中學,在游戲中練,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不知不覺中學會了分腿騰越山羊;另2位則是通過改變器材,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物件,開發器材,變舊為新,從靜態到動態,從低到高的變化組合,由易到難,克服學生心理障礙,激發學生大膽參與,完成了學習目標和教學內容。
鐘啟泉認為:“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開展的‘課例研究,事實上就是一個‘向學生學習、向同事學習、向自己的實踐學習的過程”。在筆者看來,同課異構也是“課例研究”的一種形式,是真正實現課堂轉型的一種有效路徑,更是提高一線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鐘啟泉.課堂轉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牛曉.草色青青柳色濃 玉壺傾酒滿金鐘——第七屆全國中小學優秀體育課教學觀摩展示活動小學學段觀課有感[J].中國學校體育,2017(9):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