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繼東

一、精細化培訓過程,提高培訓效果
案例:沒有講臺,幾張課桌拼在一起,桌上放一些糖果,培訓教師約克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約翰(John)微笑著站在門口,作為培訓者,踏進教室的一瞬間,感受到了一種溫暖與和諧。培訓前半個小時,約翰介紹了加拿大的中小學體育教育教學情況。半小時后,約翰帶領教師們進行了繩團投與接的“拉網交朋友”游戲,即,先將繩卷成繩團,以隊員A開始拋出為例,隊員A將繩團拋向對面隊員I(可拋向任何一位想認識的隊友),隊員I將繩團接住,再將繩團拋向任何一位想認識的隊員,以此類推(見圖1),如某一隊員拋出繩團后,隊友未接住繩團,則需將繩團返回至拋出的隊員手中,重新拋出。避免拆繩時打結。此游戲強調了團隊合作,促使隊員之間的了解,“網”的編與拆加深了團隊的友誼,促進了團隊合作,將學習與放松相結合,也強調了興趣激發與學習效果之間的關聯。
思考:通過國內各類教師培訓中,從培訓方案的制訂、培訓課程的設置、培訓過程的管理及培訓后期的跟蹤等積累了許多經驗。結合本次培訓,希望在以后的培訓設計方案中應思考以下問題:授課方式“親民化”,改變傳統的授課形式,撤去講臺,拉近與培訓對象間的距離;培訓內容的“平民化”,結合培訓對象的技術、能力等水平,將理論性、前瞻性強的知識通俗化,并結合教學實踐案例加以輔證;授課過程的“全民化”,通過及時互動激發每一位參培者積極參與,培訓、研討、游戲、休息等融合合作與分享,提高培訓效果,進而提高培訓的有效性、針對性。
二、常態教學觀摩,碰撞思維
1.目標引領內容,注重技能掌握的同時,滲透情意與合作
案例:安大略省在2015年度健康與體育課程家長指南中,給出一年級生活技能目標:學生學習如何理解自己,如何處理挑戰和應對變化,如何以健康的方式與他人溝通、交流,如何批判性和創造性思考。所安排的學習內容為:在興奮或失望時如何以積極正面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輪流使用器材,發現活躍運動與健康之間關系。在Lake Wilcox小學,小學一年級的學生(約20人),被分成3組,第1組進行投沙包進圈練習,第2組進行自主投籃練習,第3組模擬手球傳接球練習。從內容的安排上以目標引領,在具體的教學觀摩中發現,整個課堂教學,教師盡可能地將時間留給學生,學生在教師的技術指導中不斷地進行各種練習。以手持沙包為例,學生每人每次投擲3次,目標為前方的4個呼啦圈,開始時學生盡其所能地選擇目標呼啦圈投擲,不斷地挑戰自我,向最遠端的呼啦圈投擲,每當呼啦圈被投擲的沙包移動了位置,學生會本能地將器材恢復到原來的位置。當學生投進或未投進時,會表現出自己的各種表情動作并迅速調整自己的狀態,每當此時,其他同伴總是在第1時間本能地為他豎起大拇指或擁抱表達肯定或安慰。聽到教師的輪換命令后,將器材恢復到原始位置后,再有序輪換。
思考:在一些體育教學觀摩或者教學研討中,教師對低年級學生的教學組織感覺“頭疼”,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總是不敢放手給學生學練,怕放手后難以收回。通過本節課的教學,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思考: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如何實現目標引領內容,如在以上案例中教師通過學生投擲沙包不斷挑戰自我,在失敗或成功時學生情緒的調節以及同伴間相互鼓勵與肯定達成目標,同時也引導學生如何處理挑戰自我及應對變化。如何使體育教學切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如,小學生注意力易集中更易分散,以上案例中安排了3個教學內容進行分組輪換練習,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練,又能保證學生的注意力。如何在技能教學中有效滲透學生情意與合作的養成,如,以上案例中的學生面對成功與失敗時的自我與對他人的行為表現。如何規范課堂教學常規,如,以上案例中的學生本能地整理好器材后有序輪換練習。
2.教會學生方法,培養學生自我鍛煉的習慣與能力
案例:在Lake Wilcox小學看到的一節低年級追逐跑課,準備活動是由一名學生帶做徒手操,準備活動結束后,學生做持軟棒擾人游戲,即,4~5名手持長軟海棉棒的擾人者追逐跑動者,并用軟海綿棒觸碰到跑動者,則雙方互換角色。游戲前,教師明確了游戲要求,如,沿哪條路線及方向跑(課前教師已經將路線和方向指示布置好),如何跑,如何及何時側身跑,在跑動中如何注意安全,擾人者與跑動者如何配合等。游戲中,教師不斷用語言提示。整個游戲過程中幾乎沒有發生學生過分集中或者碰撞的現象。游戲結束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除了活動目標達成與參與情況外,更多地強調了相互之間的合作。
思考:通過以上教學案例,筆者認為在常態課教學中,應打破傳統教學的方式,真正做到由“教”會向“學”會轉變,教師應更多地教給學生學習和練習的方法,對于學生的自主、合作等學習,除了給予充足的練習時間與空間外,還應對教材進行認真剖析,對教學方法、組織措施、安全防范等做好教學設計的預設。對學生的學習行為應有一個明確要求及預設——做什么、練習方法——如何做、需達成的目標——學到什么程度。將合作與探究等學習通過身體練習有效呈現,而不是通過小紙條、展示板等形式上的展現,并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及時地給予總結、評價,并反饋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
3.強化校本教材的開發,有效激發學生學練興趣
案例:在Etobicoke藝術學校,看了2節高中體育課,最能引起筆者注意的是第2節的足球課,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地方特色,將足球與橄欖球項目有機結合。在足球門上焊接了“橄欖球球門”,學生除了進行正常的足球進攻打門得分外,在球進入前場時,學生可以將空中的球用手接住并跑動、用手傳接球,最后用腳踢向“橄欖球球門”內,并根據難度的不同獲得相應的得分。這不僅僅是對教學內容的改造,更是從學生學習興趣激發的角度將項目進行融合,將趣味性、競技性與健身性融為一體,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思考:當前,中小學校體育校本教材開發不足。教材的融合、規則內容的改造等值得體育教師思考。任何對達成教學目標沒有幫助的活動都是無效的活動。通過以上案例,筆者對體育教育教學中的設計、目標達成的途徑與措施等方面有了更多的思考。備課時,應在運動項目的改造、校本教材的開發,學生興趣的有效激發等方面進行思考,將自主、合作與探究性學習真實有效地滲入到教學中,這樣,在教學中不僅將時間與空間還給了學生,而且,也讓學生提升了積極思考的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練興趣。
雖然安大略省的體育教學與我國的體育教學在體制上有所不同,在具體操作層面上也有不同的措施與手段,但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的指導思想是共同的,安大略省體育教學中對教材的研究與剖析、教學內容與方法的選擇、組織策略與方法等方面的一些設計與思考,可有效地滲透到今后的體育教學、校本開發與教學研究中去,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有效促進學生的體質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