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紅蕓
【摘 要】 目的:探討子宮內膜癌盆腔淋巴結轉移的臨床病理特征,為本病臨床診治提供依據。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8年2月本院52例子宮內膜癌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有無盆腔淋巴結轉移分為觀察組(盆腔淋巴結轉移,26例)和對照組(無盆腔淋巴結轉移,26例),對比觀察兩組臨床病理指標,分析子宮內膜癌臨床病理特征與盆腔淋巴結轉移間的關系。結果:觀察組非內膜樣腺癌為26.92%,FIGO Ⅲ期為69.23%,肌層浸潤為92.31%,宮頸受累為42.31%,脈管浸潤為38.46%,各項指標構成比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Logistic回歸分析示子宮內膜癌盆腔淋巴結轉移獨立危險因素(P<0.05)。結論:子宮內膜癌病理類型、病理分期、有無累及宮頸及肌層、脈管浸潤與盆腔淋巴結轉移有關,綜合上述因素評估患者淋巴結狀態對子宮內膜癌治療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導作用。
【關鍵詞】 子宮內膜癌;盆腔淋巴結轉移;臨床病理特征
子宮內膜癌起源于子宮內膜上皮,以子宮內膜腺體的腺癌最為常見,多發于圍絕經期及絕經后女性,占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的20%~30%,發病率僅次于子宮頸癌居第二位[1]。研究發現,子宮內膜癌容易轉移及復發,其早期生長緩慢,局限于內膜的時間較長,隨著病情進展,則可出現病灶蔓延、淋巴轉移或血行轉移,降低患者生存率,因此,臨床需綜合考慮臨床分期、腫瘤分化等多因素來對子宮內膜癌轉移進行積極治療,以改善預后,延長生存[2]。本文研究現對子宮內膜癌淋巴結轉移與臨床病理特征間關系進行分析探討,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12年1月至2018年2月本院52例子宮內膜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全部患者臨床病理資料均齊全,對本研究知情同意,依據有無盆腔淋巴結轉移將入選病例分為兩組。觀察組(26例):年齡32~73歲,平均(58.7±9.6)歲;絕經12例,未絕經14例。對照組(26例):年齡33~71歲,平均(59.1±9.2)歲;絕經11例,未絕經15例。兩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兩組患者病理資料,包括病理類型、病理分期(FIGO標準)、有無宮頸受累及肌層浸潤、脈管浸潤等,單因素分析兩組病理差異性,多因素分析子宮內膜癌盆腔淋巴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
1.3 統計學方法
以SPSS 20.0軟件統計分析,計量資料±標準差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法,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子宮內膜癌盆腔淋巴結轉移單因素分析
統計顯示,觀察組非內膜樣腺癌、FIGO Ⅲ期、肌層浸潤、宮頸受累、脈管浸潤患者構成比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子宮內膜癌盆腔淋巴結轉移多因素分析
Logistic回歸分析示,非內膜樣腺癌、FIGO Ⅲ期、肌層浸潤、宮頸受累、脈管浸潤是子宮內膜癌盆腔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2。
3 討論
子宮內膜癌可經過淋巴道、血管、腔體等途徑從原發部位轉移,到達其他部位繼續生長而引起復發,是導致腫瘤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研究數據顯示,病灶僅局限于子宮體的內膜癌患者5年生存率超過95%,而病灶累及盆腔及遠處擴散的子宮內膜癌患者5年生存率則分別降至67%和23%,由此可見,腫瘤轉移會降低患者生存率、縮短生存時間,成為評估子宮內膜癌預后不良的重要指標,FIGO標準也因此將盆腔淋巴結狀態列入分期系統[3]。
手術是現階段臨床治療本病的首選方法,但對于是否該行分期手術,臨床則存在爭議。有研究認為,中高危子宮內膜癌患者行盆腔淋巴結切除可增加5年生存率,但對于低?;颊?,則沒有明顯提高生存優勢的效果,且存在較高的術后并發癥風險,故建議省略[4]。目前,臨床對于低危的子宮內膜癌患者多采用筋膜外子宮切除術,但實踐發現超過10%的患者術后淋巴結轉移。另外,受個體因素影響,有些患者不宜分期手術,因此,有效評估患者盆腔淋巴結狀態成為科學制定子宮內膜癌手術方案及判斷預后的重要參考[5]。
關于子宮內膜癌盆腔淋巴結轉移與臨床病理特征間的關系,臨床研究結果不統一。有研究對比觀察淋巴結轉移和非淋巴結轉移的子宮內膜癌患者的病理資料,回歸分析示,淋巴結轉移與宮頸浸潤、腫瘤肌層浸潤、腹水細胞學陽性、淋巴血管浸潤有關,淋巴結轉移者上述高危因素至少占一項。另有研究對比不同危險程度的子宮內膜樣腺癌患者,結果顯示,高?;颊吡馨徒Y轉移率明顯高于低?;颊?,其子宮內膜癌病理類型、分期等也與低?;颊叽嬖诿黠@差異,以此預測淋巴結轉移風險并適時切除淋巴結能獲得更好的預后。本次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非內膜樣腺癌、FIGO Ⅲ期、肌層浸潤、宮頸受累、脈管浸潤患者構成比顯著高于對照組,Logistic示子宮內膜癌盆腔淋巴結轉移獨立危險因素,與文獻報道結論相近[6],是可用于評估子宮內膜癌盆腔淋巴結轉移危險程度的理想指標。
綜上所述,子宮內膜癌病理類型、病理分期、有無累及宮頸及肌層、脈管浸潤與盆腔淋巴結轉移有關,綜合上述因素評估患者淋巴結狀態對子宮內膜癌治療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敏,朱穎,李慧蓉,等.早期子宮內膜癌腹膜后淋巴結轉移的相關因素探討[J].現代婦產科進展,2017,26(11):855-856,859.
[2] 左英,夏敏,陳勇華,等.子宮內膜癌患者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的臨床病理因素分析[J].現代婦產科進展,2017,26(07):525-527.
[3] 劉巖,付文榮.子宮內膜癌臨床病理特征與盆腔淋巴結轉移的相關性[J].實用癌癥雜志,2017,32(07):1177-1179.
[4] 董洪芳.子宮內膜癌臨床病理特點與淋巴結轉移的相關性分析[J].實用癌癥雜志,2017,32(05):811-813.
[5] 佐晶,安菊生,宋艷.子宮內膜癌淋巴結轉移及臨床病理因素與預后的相關性[J].基礎醫學與臨床,2016,36(06):840-845.
[6] 于波.子宮內膜癌盆腔淋巴結轉移的臨床病理特征與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的相關性[J].中國現代醫生,2016,54(10):105-10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