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波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和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是高中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和任務,也是將課堂教學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方向和任務。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高中語文核心素養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四大素養。
本文圍繞高中語文教學,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以高效課堂為載體,以培養核心素養為目標,進行總結。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素養整體結構的基礎層面。在教學中,要拒絕“純內容分析式”的講讀教學,不要在分析課文內容上做過多糾纏;而應從具體語言文字的運用入手,來探索文本的意蘊;或者從整體閱讀的感悟出發,到語言文字中找出認知的依據。因此,閱讀教學要從具體的語言文字運用現象入手,通過對文本語言的品味、咀嚼,來探索文本的意蘊,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在閱讀中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李清照的《醉花陰》中“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一句,“瘦”本為病態,是不美的,然而詞人卻把它寫得很美,原因何在?教師若能指導學生品味、咀嚼詞作以黃花設喻的句子,思考“黃花”形象雖瘦而風姿秀美的特征,便能準確理解比黃花還瘦的“人”是多么的風姿秀美、協調雅暢;再從“簾卷西風”的氛圍,即西風乍起,竹簾騰空的環境可以想象出憔悴的女詞人與與門外的黃花是多么的相互映照,是多美的富有詩意之美!
長期以來,語文學科教學內容不確定、教學具有盲目性的生態環境,語文學科在高中層面上被認為是較難提高成績的學科,這與語文學科過于強調感性,過于重視主觀感悟的教學特點有關,也與語文教材過于追求藝術表現上的含蓄性、模糊化和多元化有關。除此之外,還與我們的語文教學比較忽視學生思維發展,尤其是忽視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不同特征甚至將兩者混淆有著極大的關系。
思維提升與發展,作為語文“核心素養”不是由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在問題情境中借助解決問題的實踐培育起來的。培育思維能力,首先在于如何才能創造“引發思考的情境”。唯有當思維活動產生之際,學習者才能擁有一種思維體驗;唯有通過“真正的學習”而不是被動的接受,學生對學科的知識內容及其思考力,以及產生思考力的正確態度,才能一體化地培育起來。
“審美鑒賞與創造”是指學生在語文活動中體驗、欣賞、評價、表現和創造美的能力及品質。這一素養的培養有三個要求:
一是要求學生能感受漢語漢字獨特的美,表現出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二是要求學生能夠感受和體驗語言文字作品所表現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賞、鑒別和評價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語言和文學作品,分析其思想情感和語言特點,具有正確的價值觀、高雅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審美品位。
三是要求學生能夠運用語言祖國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審美體驗,表現自己對美好事物的情感、態度和觀念,表現和創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具有創新意識。
通過閱讀、體驗和寫作培養審美鑒賞與審美創造能力我們所說的閱讀,既指“篇”的閱讀,更強調“本”的閱讀。“本”與 “篇”相比 ,其篇幅更長,主題更復雜,意蘊更豐富,更能鍛煉人的思維能力。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整本書閱讀”的過程發現美,體驗美,鑒賞美,評價美。學生從“整本”名著中汲取信息,豐富語言,比較對照,融合已知、浸入情感,使“整本”內容與成長經驗相融合,使“整本”思想與個人思維相融合,使“整本”已然與所憧憬的未然相融合,從而獲得人生感悟,獲得情感體驗,獲得精神享受,獲得自由想象,使閱讀因升值而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悅讀”。
在閱讀中感受美不是語文美育的終極目的,中學生在長期欣賞文學形象之美,熏染科學嚴謹之美的基礎上,還應該拓展視野,體驗生活中的真善美,體驗自然萬物的真實美,并學會融入自己獨特體驗和獨立思考的創意表達,富有創意地表現美和表達美。
語文教學應運用多種手段和方法傳承民族文化,實現民族文化自覺,樹立民族文化的自信。
首先,要以敬畏之心識記和書寫規范的漢字。
因其承載著中華文明和傳統文化而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也是汲取中華文化滋養的過程。但由于電腦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的書寫越來越依賴于鍵盤,五筆字型和拼音輸入系統,卻嚴重影響了人們尤其是學生對漢字的識記。加之近年來各省市語文高考試題包括全國卷都取掉了對漢字字音字形的考查,導致高中語文教學中識記和規范漢字書寫的訓練在教學中缺失,使漢字的規范書寫問題愈來愈嚴重,硬筆書寫堪憂,軟筆書寫已出現斷層。所以,規范漢字書寫,學習硬筆書寫和軟筆書寫漢字應成為不能因為教學工作還應常抓不懈。我們是不是還應該呼吁,高考應重拾字音字形考查題。
其次,將詩詞等傳統文學藝術與課堂教學內容相結合。
很多語文教師只顧跟著高考的指揮棒走了,缺乏對傳統文化傳承的自覺性和責任感,對傳統文化的關注不夠,滲透不力,學生自覺自主傳承傳統文化的意識很淡漠。我們有必要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名家或自創詩詞、對聯來導入、總結,落實漢字文化的訓練,提升漢字文化的基本素養。
第三,重視傳統文化的動態演繹與創新。
大部分學生不喜歡學習文言文,很多老師以為原因是古文的語言方式和我們現代人的差別太大,文字障礙太多,學生讀不懂,所以教授文言文時重點強調實詞、虛詞、特殊句式、詞類活用,只要學生把這些東西記住了,一篇文言文的教學任務就算完成了。但學生卻對文言文學習產生疑惑,覺得既然不學習古代人說話,為何要識記文言詞匯和句法為此,建議老師從文化的視角引領學生走進文言文本,走進作者生活的時代,認同文言語言言簡意賅、簡潔明快,微言大義的文化魅力,體驗文言文作品中蘊含的情愫、哲理、美德等亙古不變的真善美質和生命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