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順平
鄉村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一直是鄉村教師感到頭痛的問題。鄉村的生活環境制約了學生的閱讀量,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勢在必行的。自從去年接手一年級開始,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古語曰:“厚積而薄發”。沒有豐富的詞語積累怎么能讀懂文章呢?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很重視閱讀方法的傳授。我會在學習課文前,利用早午讀時間,通過帶讀、聽課文朗讀、全班讀、自由讀等方式,讓學生達到流利地朗讀,既讀得連貫,節奏自然,不拖長音,不唱讀讓不喊讀,又停頓恰當,輕重合適,快慢準確。學生在熟讀的過程中認識生字、初步了解課文大意,從而在課堂的學習中,學起來得心應手。同時,我比較注重生字的聽寫、組詞以及句子的仿寫,甚至從文段中提煉問題出來,讓學生動筆找出相關的語句。課堂上精彩有趣的學習,為學生熱愛朗讀,喜歡識字 ,愛上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和愛好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閱讀興趣,才能夠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興趣,從而使閱讀成為自己不自覺的行為。我主要從以下兩個階段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第一階段是把閱讀作為課外作業的一項硬性要求,必須每天完成。首先,我在開學初通過微信群、家長會等途徑,讓家長明白:看課外書不是增加作業量;讓家長懂得課外閱讀的重要意義。其次鼓勵家長參與其中,鼓勵、督促、指導孩子的課外閱讀。很慶幸的是大部分家長都明白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緊密配合,才能發揮教育的最大優勢。再次,我設置了閱讀登記卡,規定學生每天看至少30分鐘的課外書,只有完成了看書任務,家長簽字。這樣一天30分鐘,七天210分鐘,一學年下來,學生也看了不少課外書,識字量大大增加了。每周,我都把學生的閱讀登記卡收起來檢查。每天按時完成課外閱讀,家長并簽名的,給予獎勵。集夠5顆星就可以進行一次抽獎,獎品可以是一個蓋章、一支筆、一個練習本、一顆糖,甚至是一個簡單而又合理的要求。就這樣,通過家長配合、抽獎等方式,我們班的硬性作業慢慢演變成了初步的閱讀習慣。
第二階段是激發學生看課外書的興趣,讓學生愉悅地進行課外閱讀。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當學生有了興趣后,他們才會從內心深處熱愛閱讀。小學生的模仿性強,向師性強,根據這一心理特點,我經常利用時機講述自己童年閱讀后的收獲和體會,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讓自己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從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讀書欲望。除了讓自己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我還與學生一起在班里尋找和發現愛閱讀的學生,讓這些愛閱讀的學生成為典型,激勵和帶動其他學生進行看閱讀課外書。陶行知說:“熏染和督促兩種力量比較起來,尤以熏染為更重要。”好學是傳染的,一人好學,可以感染很多人好學。
這兩個階段實行一段時間后,學生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了。
閱讀的場所和我們閱讀的樂趣、情緒、專心度有極大關系。為此,我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輕松、愉悅,充滿濃郁書香氣息的課外閱讀氛圍。
第一,保證學生有書可讀。我組織學生創設班級圖書角,倡議學生每人帶一本或者幾本課外書,編寫好號碼、放在班級圖書角,并由圖書管理員負責整理和登記。第二,充分利用學校的圖書角和圖書館資源,鼓勵學生在看完自己的書和班級圖書角的書后,去學校圖書館借書和去圖書角看書。一到課余時間,我班學生經常三三兩兩圍在一起讀一本課外書,一起討論事情。我還鼓勵學生利用早讀、午讀前的時間爭分奪秒地看課外書,還會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把看課外書作為獎勵,給予他們時間在課堂上自由、開心地看書。第三,定期舉辦各種形式的讀書活動。活動之一是每周評選“朗誦之星。”每節課上課前,我都會要求學生朗誦自己喜歡的一個自然段,由學生進行點評,每周評選出一名“朗誦之星”,給予小獎狀。活動之二是每月舉行一次座談會。每月利用一節班會課或是團隊課,師生共同參與,分別采取座談、講故事、朗誦等形式進行讀書匯報活動,并評選出“讀書小能手”。活動之三是每學期推選三名“愛閱讀模范”,并獲得小獎狀及一本贈書。三個活動的開展情況和獲獎情況都會定期公布在微信群,及時將孩子在校看課外書的情況反饋給家長。
艾登·錢伯斯曾說過:“給孩子時間閱讀,并幫助孩子從一點一點增加的閱讀時間中品味文學給他到來的樂趣,是大人的一項重要工作。”經過我們師生的努力,全體學生的閱讀習慣有了大大的改變,基本具備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良好閱讀習慣培養過程中,學生嘗到了閱讀的美好滋味,他們都很樂意去看課外書了。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我堅信,一旦我們的孩子真正喜歡閱讀,就會擁有強大的閱讀能力,他們會長成參天大樹,站得高,望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