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晶
晉中市榆次區提倡的“三步導學”教學模式已到第十稿,作為出道不久的我來說,指明了方向,三步走,三步都要硬!這是我對自己下的命令,那么作為高段語文教師,我是怎么樣做的呢?
首先,做好家長工作,學生學習是學校教師家庭三方面的共同責任,作為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家長有義務了解配合學校的工作,有人會認為不要緊,但這一關恰恰是關鍵。于是,開學初始,我召開了關于語文學科的家長會,會上,我對家長做了要求:盡量滿足我給學生提的要求(比如:買一本新華詞典),盡量滿足學生自己提出的關于學習的要求。(比如:優秀作文選,中外名著等)
《語文課程標準》第一次提出了“語文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這是一個新理念,明確規定了語文學科的性質,強調了語文教學要在重“工具性”的同時,更多地關注“人文性”,即關注學生情感和道德品質的培養。以往的大綱僅從“語言文字是信息的載體和重要的交際工具”這一觀點出發,只突出語文的“工具性”特點,對語文學科的定位不夠全面。語文課程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中的教學資源,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一般性的文章,對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具有人文性。
對于課文中人文性的理解,至今還有不少教師認識有偏差。有人認為,人文性的文章就是一些情感色彩濃厚的文學作品,實際上人文的內涵在一般性的文章中也具有包括一些議論性的文章,而從一般性的文章中挖掘出人文性的內涵,是對語文教師的基本要求:鑒于語文課的基本特點,作為—名語文教師,從工具性出發,應著眼于培養學生應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注重體現課程的實踐性特點;從人文性出發,應著眼于發揮對學生思想感情起熏陶、感染作用的教育功能,深入領會并挖掘蘊藏在課文字里行間的人文內涵。
對于新課標,新教材,應當說大部分教師都尚處于學習階段,并無多少實際的經驗可言。也許正因此而增加了它的誘惑力。自然,我們為之研究的空間也是極為廣闊的。當然,課程改革是漫長和艱巨的。“路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學習新課標,不能形而上學,不能斷章取義,更不能歪曲曲解。對于傳統的一套,我們要懷疑,要創新,但又不能完全摒棄。畢竟教有法,而又無定法。不然,我們又會陷入某種教學模式的泥沼,再一次模式化了。我想這當不是新課程改革的初衷。
作為新教師,我們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