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萍 張迎中 王英連
【摘 要】 目的:探尋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的臨床治療對策和預后效果。方法:于本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患者中,隨機選取64例患者入組研究。參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治療方法,治療組患者采用對癥治療方法。結果:參照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18.75%,與治療組患者的3.13%相比較高。參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1.25%,與治療組患者相比較低。結論:由于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患者的臨床癥狀不明顯。因此,醫務人員應注重對患者心肌酶譜和心電圖情況進行檢查,詢問患者的感受,并采用針對性的治療方法,提升患者的預后效果。
【關鍵詞】 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臨床療效;并發癥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心肌梗塞的發病人數急劇上升,對國民健康水平形成威脅。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約有五分之一的老年心肌梗塞患者在發病時無明顯臨床表現,容易因誤診延誤最佳治療時機,不利于確保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的預后效果。因此,對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進行及時診斷并對癥治療十分重要。基于此,本次研究主要探究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的臨床治療對策和預后效果,現闡述如下[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于本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患者中,隨機選取64例患者入組研究。參照組包括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65~76歲,平均年齡(73.64±0.11)歲。治療組包括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7例;年齡63~74歲,平均年齡(72.98±0.23)歲。
1.2 方法
參照組患者在心肌酶譜和心電圖檢測的基礎上,實施針對心肌梗塞的常規治療方法。
治療組患者在一般治療方法的基礎上,采用對癥治療方法,具體如下:1)醫務人員做好常規治療工作,予以患者吸氧措施,對患者的心電圖進行不間斷監護,針對疼痛劇烈的患者,應為其予以鎮痛措施,叮囑患者臥床休息,并做好通便工作。2)醫生提升對抗血小板治療重要性的認識程度,為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3)護理人員予以患者抗凝治療,為患者注射低分子肝素。4)為了實現對心肌缺血的有效預防,醫生為患者硝酸甘油和β受體阻滯劑,實現對動脈硬化的有效預防。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觀察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情況。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對比
如表1顯示,參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1.25%,與治療組患者的96.88%相比較低,差異顯著(P<0.05)。
2.2 并發癥情況對比
如表2顯示,參照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18.75%,與治療組患者的3.13%相比較高,差異顯著(P<0.05)。
3 討論
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在發病前大多伴有高血壓和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在發病后不會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感染和心律失常等并發癥。上述并發癥的出現與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的冠狀動脈硬化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同時,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在發病時會出現異位疼痛表現,前胸部位的疼痛不明顯,在臨床診斷過程中,經常被誤認為其他部位的疾病。因此,針對誘發因素不明顯的胸痛、頭痛和咽喉痛,醫生應及時對患者的心肌酶譜水平和心電圖進行檢測。此外,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患者在產生心肌缺血的過程中,會導致心臟的排血量降低,由于血液灌注量不足,會加劇惡心、嘔吐和腹痛等消化道反應的發生概率,使得臨床診斷過程中容易將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與消化道疾病混淆。因此,一旦老年患者出現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反應,應考慮罹患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的可能,并及時為患者診斷和檢查,避免因延誤最佳治療時間而導致病情加重。
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的常見類型如下:1)部分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患者會出現異位疼痛癥狀,主要表現為牙痛、肩臂痛、喉嚨痛、上腹下腹痛和頸部疼痛等,同時伴有惡心、出汗和心悸等表現,一般在患者過度勞累時候發作。2)部分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會出現強烈的胃腸道反應,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惡心和嘔吐,這類患者常會合并心律失常等疾病,考慮原因可能與迷走神經反射密切相關。3)還有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患者會出現心源性休克的臨床表現,受患者心肌梗塞、心室壁穿孔等影響,患者的心肌收縮能力降低,降低了左心室的射血分數,進而引起心肌供血不足,加上壞死心肌細胞的綜合作用,使得患者的心臟供血能力進一步下降,加速了患者疾病的發展進程。4)由于心肌梗塞會加速血栓的形成速率,加上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多合并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疾病,也加劇了腦部功能障礙的發生概率。同時,在老年患者罹患心肌梗塞時,血壓水平會出現異常上升,為血栓的形成創造了條件。因此,針對出現腦功能障礙的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患者,醫生應加強對其心電圖各項指標的監測[2]。
由于不典型心肌梗塞會給老年患者帶來巨大的痛苦,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因此,做好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的預防性護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1)護理人員在接診后,應立即對患者的血壓值進行檢測,一旦發現患者出現血壓下降、面色蒼白以及口唇紫紺等癥狀時,應判斷罹患心源性休克的可能,并立即予以患者抗休克治療。2)護理人員應密切監測患者的心電圖指標,詢問患者的主觀感受,針對煩躁不安的患者,應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特點和病程,針對暈厥的患者,應充分發揮心肌酶譜和心電圖檢測的作用,實現對患者病情的科學診斷。3)部分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患者由于對疾病相關知識較為缺乏,因此,護理人員應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工作,向患者闡述不典型心肌梗塞的臨床癥狀,予以患者飲食和運動指導[3]。
綜上所述,在治療的過程中,應注重檢查患者的心肌酶譜水平和心電圖指標,詢問患者的感受,為治療工作提供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 李文厚.不典型心肌梗死18例誤診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53):47,51.
[2] 楊桂欽,唐春海,簡雪梅.老年不典型心肌梗塞的臨床治療與預后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03(59):11735-11736.
[3] 吾買爾江·依不拉音,熱娜古麗·艾則孜.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的臨床特征分析及治療體會[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04(24):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