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穎
在當前復雜嚴峻的宏觀形勢下,如何穩經濟、促增長成為時代課題,而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無疑是其中最有效的發力點。在經濟新常態下,推動產業轉型的核心是強化創新驅動,通過強化供給側改革,重新調整優化生產力布局,起到提升發展質量效益的良好效果。本文通過實例,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提出推動產業轉型的建議。
一、推動產業轉型,必須強化政府引導,發揮政策杠桿的撬動作用
與經濟上行周期不同,現階段企業發展亟需的政策扶持,正在從用地保障、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轉向人才、技術、信息等方面,必須按照供給側改革的思路,順應互聯網+等新趨勢,從企業視角入手,實施政策的個性化定制,做到因企施策,量體裁衣,真正體現出政策的差異化、精準性。一是制定政策要突出普惠性。前期可以放寬政策享受條件,讓以前忽視的小微企業也可以與大企業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這便于促進政策資源優化配置。二是制定政策要突出針對性。堅持問題導向,認真研究產業、企業細分領域,讓政策務求精準而不是多而全,突出針對性、差異化,讓企業能夠各取所需,真正把政策轉化成發展資源。三是制定政策要突出聯動性。注重把相關的政策整合起來、統籌運用,不提倡孤立的出臺單項政策,可以是把前一項政策作為后面政策跟進的前置條件,也可以是制定金融、財稅、科技等各個領域的“政策套餐”,發揮政策的疊加效應。
二、推動產業轉型,必須倡導工匠精神,放大主業優勢的倍增效應
工匠精神就是專注于實業主業,目標是打造本領域、本行業的最優產品。中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僅2.5年,集團企業7—8年,而日本企業58年,其中超過150年的企業2.6萬家。支持企業百年不倒的核心是核心技術和堅持不懈的創新,日本研發經費占GDP比重世界第一,核心科技專利占世界80%以上,其企業群體是金字塔結構,底盤是大批各懷所長的中小企業,為大企業長期提供高技術的零部件。啟示有兩點:一是要突出主業。企業要做大做強,必須耐得住寂寞,在自己最擅長熟悉的領域深耕細作,不能偏離主業、急功近利,甚至炒房地產、炒金融。二是要注重創新。做好主業是態度問題,而創新則是推進方法問題。企業經營必須一絲不茍,摒棄依靠山寨、抄襲謀求發展的“差不多心態”,通過加大科研投入,突出對產品的精心打造、精工制作,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優勢。當然,堅守主業不代表墨守成規,而是不斷順應新形勢,研究新技術,打造新優勢。
三、推動產業轉型,必須堅持企業主體,增強創新創業的內生動力
一是加快向互聯網領域拓展。主要是擁抱互聯網+戰略,對傳統產業進行嫁接改造,增創新的發展優勢。雙星集團建設國內首家輪胎4.0工廠,讓生產線上每個產品都具有有效訂單的支持,有明確的產品型號、交貨日期和金額,讓每個產品都對接市場需求。二是加快向平臺化方向轉型。主要是通過搭建專業平臺,把傳統的產業基礎、規模優勢轉化為集群優勢、市場優勢。煙臺雙塔食品,立足煙臺這一全國最大的粉絲生產基地,搭建B2B平臺糧人網,采取微店分銷模式,吸引經銷商入駐,進而帶動其他食品企業、行業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入駐,近兩年銷售收入保持30%以上增幅。三是加快向智能制造環節提升。主要是用機器人紅利取代工人紅利,達到生產成本下降、效率提升、產品質量穩定的多重效果。這都說明,企業轉型不是另起爐灶,而是從自己最有優勢、最有基礎的領域開始,把傳統產業與新經濟新業態嫁接融合,引入金融、服務、網絡等新元素,發展新的平臺經濟,從而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提升,這是我們的企業轉型應該用力的重要方向。
四、推動產業轉型,必須搭建創新平臺,集聚創新發展的資源要素
以人才、技術為代表的創新要素是最為稀缺的發展資源,特別是作為三、四線城市來說,集聚創新資源的能力相對薄弱,要推動創新創業、產業轉型,搭建孵化器、眾創空間、中試基地等創新平臺,用筑巢引鳳的方式引人才、引技術、引項目是通行有效的做法。一是實行專業化運作。在創新平臺走上正軌后,政府從具體事務中抽離出來,引進獨立的管理運營團隊,實行公司管理和市場運作。二是創新招商模式。招商質量決定區域未來的項目質量、創新體量,既要創新招商思維、方法和路徑,保證項目入駐效率,又要嚴把關口,不能挖到籃子里都是菜。三是完善配套服務。無憂的保姆式服務是創新平臺的標準配置,也是各地主打的招商牌。目前各地的服務總體上參差不齊,低層次的為企業提供工商注冊、稅務以及年檢服務;較好的能幫助企業申請和審批項目;最高端的是搭建包括融資在內的一整套社會化服務體系,讓企業專注發展,這也是孵化器競爭力的核心所在。(作者單位為對外經貿大學國際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