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持續快速的發展,其中國有經濟的發展更是取得了舉重輕重的作用。但是,與此同時,國有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這樣或那樣的許多問題,尤其是國有資產流失日益嚴重,國有資產流失速度之快、體量之大,一直是備受關注的熱點問題,如何有效地保護國有資產的高效運營,亦是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主要對國有資產流失內涵與形式進行探討、國有資產流失原因進行分析,從而提出國有資產流失的方法措施。
一、國有資產流失的內涵
根據會計中對資產的定義,可以將國有資產進行這樣的定義:國家由于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而擁有或控制的可預期的未來經濟利益。在確定國有資產時主要考慮以下兩個要素:第一,國有資產必須能夠給國家帶來預期的經濟利益,在很多企業或單位里,有相當一部分賬面上的資產已經不能為國家帶來經濟利益,已經不能算之為國有資產,如國有企業應收賬款中的呆賬、壞賬,已經變質、腐壞的存貨等;第二,國有資產必須是國家擁有或控制的,且是由于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已經形成,主要是指國有資產的產權必須明確且清晰。
國有資產流失是指國有資產的出資者、管理者、經營者,因主觀故意或過失,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造成國有資產的損失。
二、國有資產流失的形式
(一)國有資產的過度消耗和閑置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在很多企業或單位中,管理者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不顧機器設備等國有資產的正常使用與維修,常常過度使用與消耗,大大降低了機器設備的使用年限,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與此相反,有些企業或單位長期閑置產房、機器設備等,長期積壓原材料、庫存商品等存貨,未對資源進行合理的使用與分配,造成國有資產的浪費與流失。
(二)低估國有資產的價值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在體制改革過程中,特別是在與國有企業或單位的產權交易與合資過程中,需要對雙方資產進行價值評估,如果低估了國有資產的價值 ,尤其是低估了商標、專利等無形資產的價值,將會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
(三)管理層決策失誤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近些年來,我國企事業單位取得了快速地發展,但是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有的企業或單位的管理層盲目擴張,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未進行科學的論證與充分的調查,導致決策失誤,甚至為了多元化發展,涉及證券、房地產投資等與主業不相關的行業,進行投機行為,造成企業虧損,最終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四)利用會計手段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會計核算在會計準則的約束范圍之內存在一定的主觀性與局限性,這將使會計核算不能準確地反應國有資產的價值,如果企業或單位的管理者將會計手段當作他們侵吞國有資產的工具,將會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
三、國有資產流失的原因分析
(一)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不健全
在傳統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之下,仍然存在著很多弊端,如政企職能不能分離,產權管理混亂,權責利失衡等。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是應該是分離的,企業的所有權歸國家所有,企業的經營權歸管理者所有,管理者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但是在實際中,很多單位的絕對股權仍然掌握在管理部門手中,政府直接干預企業的經營,政企沒有完全分離。此外,由于很多企業的出資人與受益人是不對稱的,由此造成權責利失衡,導致國有資產運營效率低下,國有資產流失。
(二)國有企業評審體制不健全
目前,我國相關部門對國有企業的評審體制存在一些弊端,一直將資產總量作為考核企業發展優劣的主要考評指標,這就導致很多企業在經營發展中盲目追求企業規模的發展,片面注重實物資產的擴張,過分強調資金的投入規模,而忽略了企業發展的質量,粗放經營的結果導致國有資產的大量閑置與浪費,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三)國有政策不規范
按理來講,國資委作為國有資產的托管者,對國有資產的保值與增值負有主要的責任,但是實際上,國資委作為政府部門,在追求國有資產利益最大化的同時還要兼顧效率與公平,很多企業或單位也必須承擔一部分社會性職能。部分企業或單位為了保證地方的就業率與社會穩定,會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擁有大量富余人員,大大增加了經營成本,即使在破產的邊緣也不敢宣布破產,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
(四)對企業經營者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不健全
目前,在很多企業或單位中普遍存在著經營管理者的收入與貢獻、責任與收益、風險與收益不對等的問題,它們的薪資水平和薪資制度不足以吸引市場上的人才,激勵強度不足。此外,很多企業或單位的經營管理者擁有一定的經營自主權,但是相關部門對經營者缺乏有效的約束和監督機制,違法違紀、貪污受賄的事件時有發生,這些經營管理者將國家賦予的管理權力當成了以權謀私的工具,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
四、國有資產流失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健全國有資產管理新體制
雖然盡管我國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傳統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仍存在著許多弊端,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是一個世界難題,各個國家的管理體制也各不相同,我們可以借鑒各個國有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有點或共性,探索適合我國發展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新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國有資產的所有權與經營權要分離,真正做到政企分離;第二,要將企業完全市場化,實現平等競爭;第三,加強國有資產管理的立法管理,形成統一的國有資產管理法律體系。
(二)加強對國有資產的監督與檢查
目前,政府對國有企業或單位的檢查主要有清產核資檢查和稅收專項檢查,國家各級財政、審計、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等可以增加對國有企業或單位的定期檢查與不定期檢查。一是通過對財務報表的檢查以及對財務數據的分析充分了解企業的資產情況與運營狀況,綜合評價企業或單位的資本保值增值情況,對在檢查中發現的問題進項深入調查和專項檢查;二是重點檢查國有資產的產權登記情況與產權界定情況,確保國有資產產權的清晰與完整,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三是加強對企業胡哦單位的監督,尤其是對對外捐贈行為、企業或單位的并購重組行為進行重點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三)完善經營管理者的考核制度與約束機制
對企業或單位的經營管理者既需要足夠的激勵機制,同時也需要健全的約束機制,對管理者的激勵機制主要是要建立合理的考核指標,這套指標能夠合理、準確地反映企業胡或單位的經營業績與發展水平,包括短期效益與長期效益,從而實現科學的考核結果。與此同時,針對考核結果,要同時做到有獎有罰,賞罰分明,對完成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考核指標的管理者應給予足夠的獎勵,以為企業或單位保留住管理人才,對未完成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考核指標甚至弄虛作假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管理者應給予相應的處罰,包括行政處分與刑事處罰。(作者單位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