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啟鴻
當前,我國經濟正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由高速轉為中高速,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由傳統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向集約型發展模式轉變,經濟發展的內生驅動因素發生變化,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為創新驅動。經濟新常態所帶來的新情況,也給農信社發展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新挑戰,如:組織資金更加困難,有效信貸需求不足,盈利模式單一,風險防控基礎薄弱,農村市場競爭壓力不斷增大,利潤空間不斷收窄等。同時,深化改革的任務還很繁重,如何把改革與發展緊密地結合起來成為經濟新常態下農信社發展的重要課題,如何強化農信社信貸管理,提高經營管理效能成為經濟新常態下經營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工程。
一、轉變經營思維模式
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各銀行均致力于市場份額的提升,無論大小銀行,都高度重視資產規模和利潤增長的速度。而在新常態下,傳統行業漸露疲態,符合銀行信貸條件的項目和優質客戶日漸稀缺,信貸大投放大發展的日子不復存在。為此,農信社在信貸業務發展中,應緊跟新常態,更新舊觀念,樹立新思維,走量質并重的發展之路。
(一)制定合理的發展戰略目標
在制定信貸發展戰略目標時不能定得過高,應結合自身管控能力制定切實可行的、有效精準的發展計劃, 保證有發展前景的客戶能獲得信貸支持, 而不是沖動盲目追求發展速度和規模而忽視客戶的質量。同時,應合理設定信貸規模、結構、質量和績效指標,通過考核這只“指揮棒”引導員工做好信貸業務量質并重的可持續發展。
(二)培育全新的信貸合規文化
過去的信貸業務,由于受“資產規模和利潤大就是效益、就是市場優勢、就是競爭力”觀念的影響,一些信貸人員特別是高管人員為了追求資產規模的擴張和利潤最大化,對信貸規則不遵守或彈性“變通”,因而出現了單戶貸款超比例、集團客戶不統一授信、多頭授信、高估抵押品等問題,在經濟增長放緩的新常態下,這些問題必然帶來信貸風險凸現。在當前經濟形勢下,農信社信貸從業人員特別是高管人員應轉變觀念,以敬畏之心,嚴格執行信貸各項規則,培養執行制度嚴謹認真、操作流程陽光透明、決策科學規范、風險有效管控、風險與收益平衡的新的信貸文化。
(三)開發適應需求的信貸產品
新常態下出現新的業態、新的經營方式,需要新的金融服務和產品。因此,農信機構不能因新常態下經濟增長放緩而消極惜貸,而要主動作為,積極進行調查論證,開發新常態下符合市場需求的信貸新產品,滿足客戶的需求,繼續保持農信機構信貸業務靈活、快捷、方便的特點,在競爭中站穩腳跟。
二、創新信貸管理機制
隨著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化,農信社傳統的發展方式已經難以適應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必須調整思路,以勇于改革的決心,加快發展轉型,建立科學高效的信貸管理體制,實現信貸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約化方向發展。
(一)規范決策行為,嚴肅責任追究
常言道:“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事實一再證明,沒有制約的權力必然導致權力的濫用。以往的信貸管理主要是對具體操作者立“規矩”,對決策者尚未建立起硬性約束。新常態下,要針對決策制定“調、審、批”分離制、民主決策制、報備制、“調查、審查、審批、經營”四個環節主責任制及失職瀆職問責等核心信貸新規。同時,對信貸各項規則制度置若罔聞、我行我素、明知故犯者,決不手軟,嚴肅追責,保證信貸各項制度的不折不扣執行。
(二)完善規章制度,嚴格操作規程
以規范業務行為為標準,對現有的規章制度、操作規程、內控機制進行全面清理,查遺補缺,充實完善,并建立健全考核處罰制度,維護規章制度的嚴肅性。同時建立健全具有充分獨立性和權威性的內部監督體系,強化內部稽核監督管理的作用和地位。
(三)運用信息技術,創新管理手段
加快信貸管理信息化、電子化進程,把信貸日常業務操作、決策管理、數據統計分析、信貸風險分類預警、信貸監督檢查等行為全部納入計算機處理,形成覆蓋信貸管理全過程的科學體系,堵塞人為操作風險的漏洞。
三、建立全流程風控體系
信貸全流程風險管理是對信貸運行風險實行全過程控制的管理模式。農信社應按照這一模式將信貸經營過程分為若干重要環節,科學設定各個環節的管理內容、管理標準和管理要求,按照相互制衡的原則,把各個環節的風險管理職責落實到具體的部門和崗位,通過各個崗位的精細化管理來實現有效防控信貸風險的目的。
(一)加強貸前調查和貸時審查,嚴把客戶準入關
經濟新常態下新的業態、新的模式帶來人的思維模式改變,追求個性、冒險、暴富的人也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要更加注重對借款人、企業法人代表人品的調查了解,對涉“黃、賭、毒”、好高騖遠、夸夸其談,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無序、財務混亂、辦企業宗旨不明的堅決不支持,對生活習慣良好、誠實守信、品德高尚、口碑良好、腳踏實地辦企業的大力支持。此外, 對一些在“勞動模范”、“人大代表”光環下的法人代表,不能受其光環所左右,需保持清醒頭腦,對其人品開展獨立調查,確認其光環的“純度”;二要把控好客戶的現金流。客戶的還款最終要落實到現金上,在營銷信貸業務時要摒棄以往“一抵了事”的陳舊觀念,樹立“現金為王”理念,選擇現金流可預測和可支配的客戶,丟棄“典當文化”。這里所說的現金流是建立在了解企業經營情況和項目情況基礎上,按照科學方法測算的現金流,同時客戶的現金流是可支配、能夠用于還款,否則貸款風險無法防范。三要把控好客戶的抵押品關。首先,要建立抵押品評估價目庫,保證抵押品評估價值的合理性和公允性,防止抵押品評估“漫天要價”的高估;其次,要重點關注抵押品變現能力,對抵押品變現能力要客觀分析,轉變過去只要有抵押品就放貸的做法,對變現能力差的一律不支持;第三,要加強與住建、國土等部門的聯系溝通,及時了解相關的法律、政策、制度、規劃的調整變化,防止抵押品的無效或“縮水”。
(二)加強貸后管理和結果控制,將風險化解在萌芽狀態
一是要強化客戶的現場檢查,及時掌握其經營和財務狀況,必要時可建立大額貸款駐場信貸員制度,加強對貸后風險的監督控制;二是要健全貸后管理例會制度和風險資產防控及處置制度,及時掌握全行的信貸風險狀況,研究對策,制定措施,對已出現早期風險預警信號的信貸資產要及時采取措施,有效保全信貸資產,將風險降低到最小,對已形成的風險貸款,應在全面了解基礎上,采取“一戶一策”,靈活應對,講求實效;三是要加強與各級法院的聯系溝通,做好“賴債戶”、“釘子戶”的起訴和執行工作,維護農信社合法權益,盡量減少資產損失。
四、加快信貸結構調整
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結構調整步伐日益加快,煤炭、鋼鐵、光伏、化工、房地產、有色金屬等傳統行業風險逐步暴露,經濟發展由傳統的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模式轉變,這也倒逼銀行業金融機構必須優化和調整信貸結構。對此,農信社要切實摒棄以往重規模輕質量、重速度輕效益的做法,優化貸款結構,不斷適應區域經濟結構、產業、產品結構的調整,要按照科學的信貸觀,通過深化和完善相關信貸政策措施,逐步形成資本消耗低、風險收益高、資產質量優、充滿競爭活力又可持續發展的信貸結構。
(一)有效配置信貸資源
農信社作為服務縣域經濟的主力軍,要積極研究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和難點,適時調節信貸資源在不同客戶、行業、產品的配置,支持有效益、有質量的信貸需求,引導形成流動性強、收益結構好、創新性強的優質信貸結構。
(二)適時調整信貸政策
一是要立足“三農”根據地,不斷加強對農村市場的調查研究,結合黨中央國務院深化農村經濟工作的相關政策,適時開發出適合“三農”發展的信貸產品和服務,以產品和服務引導信貸資源的優化配置;二是要建立市場細分機制。運用金融創新手段和網格化營銷,支撐信貸結構調整,不斷延伸服務的廣度和深度;三是要堅持走差異化、特色化之路。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逐步形成與自身定位和發展戰略相適應的客戶群體。
(三)積極推行綠色信貸
隨著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一些高產能、高污染行業正在逐步退出市場。農信社在信貸業務營銷中,應順應經濟形勢變化,確定重點支持產業和行業,嚴格控制對高耗能、高污染和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投放,切實加大對新興產業、服務業等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
五、鍛造專業化信貸隊伍
信貸業務的健康發展與信貸人員的專業素養和職業勝任能力密切相關。
(一)嚴把信貸崗位準入關
目前,農信社信貸隊伍普遍存在年齡老化、素質偏低等情況,應該按照“儲備培養、嚴把入口、敞開出口”策略,盡快優化人員結構。對從事信貸崗位的人員要嚴把準入關,推行“文化素質+思想品德+業務知識+綜合能力”四位一體考察模式,既要考核文化素質,又要考核受聘人員的思想品德,既要考核崗位職責的內涵及外延,又要考核綜合技能與工作思路,將一批精通業務、熟悉客戶市場的高素質優秀員工充實到信貸營銷隊伍之中,以提升信貸隊伍的整體素質。
(二)提升從業人員專業素養
一是要加強經濟形勢分析研判,提高信貸從業人員對經濟新常態下銀行信貸風險的認識;二是加大教育培訓力度,圍繞提高信貸人員開展信用評定的組織協調能力、業務拓展的營銷能力、貸款考察的調查分析能力、貸款發放的研究決策能力、貸后檢查的風險防控能力,采取工作經驗交流、業務講座等方式, 加強對信貸人員的常規培訓和以干代訓;三是加強案例警示,培育合規理念。對近幾年來形成的不良貸款由專人分析成因,并廣泛收集兄弟行、同業及本機構出現的典型風險案例,制作成涵蓋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員工違規行為和法律訴訟案件等內容的典型案例培訓材料,通過采取集中培訓或分析討論的方式,一起剖析主要風險點,查擺工作中的薄弱環節,有的放矢地開展專項整改工作。
(三)優化考核競爭機制
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推行信貸客戶經理等級管理制度。結合不同信貸產品的利潤空間、工作量及風險水平等,綜合制定相應的績效考核辦法,將個人收入與工作業績掛鉤,激發其工作潛能,充分調動和保護信貸營銷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對信貸崗位引入末位淘汰機制,讓信貸客戶經理人人都有危機意識,并能化壓力為動力,充分參與競爭,形成良好的內部競爭氛圍。(作者單位為陜西省信用聯社渭南審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