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誠
本文在對農村金融市場充分調查的基礎上,從非完全競爭條件出發探討影響利率定價的因素以及利率定價與信貸投入的關系。調研結果表明,農村金融市場的壟斷性造成利率定價偏高,借款人對于利率定價改革產生錯誤認識。提出了建立合理的貸款利率定價機制并嚴格執行, 加大市場化利率改革的宣傳力度等政策建議,以期改善農村信貸市場效率。
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的推進,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不斷放寬。繼2004年1月1日擴大貸款利率浮動區間之后,中國人民銀行從2004年10月29日起上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并放寬人民幣貸款利率浮動區間。對金融機構(不含城鄉信用社)的貸款利率原則上不再設定上限,貸款利率下浮幅度不變,貸款利率下限仍為基準利率的0.9倍。對金融競爭環境尚不完善的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仍實行上限管理,最高上浮系數為貸款基準利率的2.3倍,貸款利率下浮幅度不變。以調整后的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6.57%)為例,農村信用社可以在6.57%~15.111%的區間內自主確定貸款利率,根據企業的信譽、風險等因素確定合理的貸款利率,并逐步形成按照貸款風險成本差別定價的格局。借鑒國際經驗,放開利率浮動空間,讓信用條件比較差的借款人通過較高的利率獲得借款機會,而讓信用條件較好的借款人享受優惠利率以及下浮的好處,保護優秀客戶資源。以利率差別待遇,激勵客戶群向優質客戶轉變,并讓不同類型客戶承擔相應的貸款成本,實現農信社的商業化經營,是政策推行的目標所在。
那么,新一輪農村信用社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成效如何,能否在西部達到支農目標,改善農村金融供給不足的狀況呢?我們在轄區8縣2市1區,共發放農村信用社信貸投放情況調查問卷700份,全部收回;農戶貸款情況調查問卷700份,收回589份;個體工商戶貸款情況調查問卷144份,收回124份;中小企業貸款情況調查問卷73份,收回63份。通過調查,試圖了解上述問題的答案。
一、農信社利率定價以及信貸投放概況
我市共有農村信用聯社11家,2012年末分支機構210個,工作人員1404名。其中,基層社198個,1373人;儲蓄所12個,31人。轄區總共有農戶550312戶,其中個體工商戶39663戶;注冊企業15823個。
(一)利率定價及執行情況
在人民銀行下發農村信用社貸款定價辦法之前,各信用社都基本制定了利率定價管理辦法,但不完善。后來根據下發的農村信用聯社貸款定價模板中的一般模板,重新制定了利率定價管理辦法,基本上都能按照管理辦法執行。農村信用社固定資產貸款利率基本在10%以上,流動資金貸款利率在8%-10%之間。農信社貸款利率都執行上浮利率,最低上浮10%-30%,最高上浮70%-130%,沒有執行下浮利率和基準利率的農信社。
(二)信貸投放情況
自2004年以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相繼撤消縣域支行后,目前在縣域發放貸款的金融機構有: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工商銀行、農村信用聯社和郵政儲匯局。在發放貸款的金融機構中,農村信用聯社的市場份額是最高,達到50%以上,2015年和2016年分別占比53.4%和53.3%。農村信用社貸款的收息率基本達到90%以上,近幾年在不斷提高。中小企業貸款的比重較低,貸款客戶主要為農戶,農信社的資金支持力度可以基本滿足農戶務農貸款,但只能滿足部分中小企業貸款和個體工商戶貸款。農信社認為在貸款市場上主要的競爭對手是農行和民間金融商業性借貸機構以及正在大力發展信貸業務的郵政儲蓄銀行。農戶和個體工商戶在有資金需求時基本會首先考慮向親戚朋友借貸,中小企業則會考慮向金融機構貸款。
縣級農信社單戶抵押貸款和質押貸款的貸款審批權限,目前都已經達到300-500萬元。我市除過韓城農商行外,其余10家縣農村信用聯社的質押貸款審批權均在500萬元。對保證貸款和信用貸款的審批權限較小,只有幾萬到幾十萬元,最高為50萬。在農信社發放的貸款中,幾乎全部由本機構審查批準的,僅有1%左右是由上級主管部門批準或應主管部門要求發放的。貸款審批時間有減少的趨勢,需要上級批準的最多需要60天,最少10天。本機構批準的最長30天,最少僅需3天,下屬機構審批基本都在10天以內。
(三)小額信用貸款
信用社基本都在1999年和2000年開始開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在2002年以前都已經開展了農戶信用等級評估。通過與鄉村干部座談和信用社工作人員挨戶訪問農戶,對農戶的評級一般分優秀、良好、一般三個等級,各等級的貸款額度因各縣級信用社而異,在10000~300000元不等。已經有4家縣級信用社推行小組聯保貸款,每個聯保小組的人數2-5人,平均3人左右。小組聯保貸款對貸款人在農信社是否有存款要求不一,最多要求存款達到貸款的30%,都要求農戶組成擔保小組后才能貸款。若小組成員沒按時還款并有逾期存款,其他成員可以繼續貸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采用整借零還的償還方式。
(四)民間金融情況
本地民間商業性借貸的利率,以三個月為例,月息一般是1分2厘。但也有高的,在部分縣高達2分。本地個人借貸三個月的利率月息一般是1分,最高達1分5厘。除了對高利貸和地下錢莊這種民間金融形式聽說過外,對抬會、典當、銀背等都沒有聽說過。在調查過程中,通過向7家信用社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統計發現有4家農信社贊成民間融資合法化,2家農信社反對民間金融合法化,1家認為無所謂。
二、農戶與個體工商戶貸款情況
(一)農戶貸款
農信社對信貸政策的宣傳,是農戶和個體工商戶了解貸款政策的主要途徑和方式,90%以上都是通過這種方式了解的。平時都很少關注,也只有在需要貸款時才從信用社了解。
貸款利率的高低是其最關注的問題。從問卷情況來看,農信社目前在縣級金融機構中貸款利率是處于較高位置,農戶和個體工商戶在從農信社貸款時都最關注利率,并且都認為利率偏高或很高,在目前的利率下會提前還款。
農戶貸款主要用于農業生產活動,借款的滿足率較高。農戶只要達到農信社的放貸條件,提出貸款申請都能足額得到貸款。50%以上的農戶認為,農信社放貸主要的考慮因素是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和良好的信用等級。
民間商業性融資機構在本地區影響微弱。農戶和個體工商戶對民間商業性貸款知道的很少,僅聽說過高利貸和地下錢莊,但沒有從這些組織借過錢。他們在需要資金時,會選擇向親戚借錢或向農信社借款。
(二)中小企業貸款
縣級機構借款企業的規模一般都不大,注冊資本基本都在500萬元以下。其中,82%以上都在100萬元以下,注冊資本在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寥寥無幾,28.6%的企業參加信用評級,最高級別為AAA,共有四家。
大部分企業對貸款利率的關注度相對較低,他們更關注是否能及時獲得貸款并能否滿足需求。只有25.4%的企業關注貸款利率的高低,認為貸款利率很高的只占19%,認為貸款利率適中的有11%,其余則認為貸款利率較高。
企業貸款主要是流動性貸款,期限較短,有77.8%的企業貸款主要用途是流動性資金需求。因此,貸款的期限也主要集中在1-2年之間。企業大都認為農信社貸款期限劃分比較合理,但希望能根據生產的特點靈活設定貸款期限。
農信社不能完全滿足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中小企業想從農信社申請貸款,只有7.6%的企業能得到申請額度100%的貸款,38.6%的企業能得到申請額度50~60%的貸款,不能滿足企業對資金的需求。
三、農信社利率定價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農信社利率定價中存在如下問題:
(一)利率市場化改革推進后,信用社貸款利息收入相對減少,損害了農信社眼前利益。
(二)新的利率執行后,由于宣傳不夠到位,造成一些非信用戶的農戶、個體工商戶和中小企業、事業單位也要求優惠利率,形成了貸款利率盲目攀比的不良風氣。
(三)信用社實行的浮動利率定價給客戶造成了一定的錯覺效應。一些客戶以為,信用社的利率是軟政策、軟規定。在實際工作中,有相當一部分客戶在信用社收貸時,首先與信用社工作人員在利率上討價還價,不按約定利率付息,增加了收貸收息的難度。
(四)隨著商業銀行逐漸退出縣域市場,農信社在農村市場上沒有有影響力的競爭對手,形成了一定的壟斷。在貸款利率的決定上不能嚴格按照利率定價管理辦法,依然有“一浮到頂”的現象,不利于農信社的發展,阻礙了利率市場化的進程。
四、政策建議
(一)建立合理、適宜的農信社貸款利率定價機制
隨著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推進,農信社貸款利率市場化的趨勢已成為一種必然。人行通過自身的特殊地位和窗口指導的職能,指導農信社進一步完善貸款利率定價機制。但目前建立的貸款利率定價機制,不能滿足放開貸款利率上限,擴大利率浮動空間的需要。所以,農信社要抓住改革的大好時機,成立專門的利率定價小組,根據總行下發的農信社貸款利率定價模版,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建立與運營成本、預期收益和承擔的風險相匹配的利率定價機制。
(二)嚴格執行制定的貸款利率定價機制
雖然一些農信社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制定了貸款利率定價管理辦法,但這一辦法的制定只是為完成任務,在業務操作過程中并沒有嚴格執行,使其成為一種擺設。農信社應針對不同信用等級的客戶,利用利率杠桿的調節作用,擴大資金運作市場,提高運營效率,更好的服務于“三農”。
(三)對工作人員培訓,提高其業務素養
農信社貸款利率上限,增加利率浮動的空間對信貸人員知識水平、業務素質要求進一步提高,農信社只有不斷對其工作人員進行培訓,不斷學習商業銀行以及別的金融機構的展業及政策實施上的經驗,提高員工的素質,才能適應這一要求,降低風險,增加收益。
(四)加大市場化利率改革的宣傳力度
擴大宣傳面,使廣大農民真正了解信用社利率定價工作的具體規定,以及對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同時做好柜臺解釋工作,使農民懂得利率政策,積極爭當優秀信用戶,來創建良好的經濟發展服務平臺。(作者單位為陜西省信用聯社渭南審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