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玉娟
所謂“會計舞弊”,是指個人或集體為了達到某種不正當的利益,經過事先預謀和精心策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組織的利益,違背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有目的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行為。而財務造假最具體的表現就是做假證,假賬和假表等行為。企業的最大目標就是追求最大化的經濟利益,許多企業為了這個目標不惜違反會計準則,甚至聯合會計師和審計人員共同造假,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的秩序。
一、產生會計問題的原因
首先,面對著高額利益的誘惑,管理者為了保證自身業績和改善公司的經營利潤,他們便鋌而走險。根據我國《證券法》的規定公司只有達到了指定金額的利潤才能上市。但是由于市場的競爭激烈,部分公司的實際利潤達不到要求,為了爭取早日上市,他們只能虛擬利潤和對財務進行造假。比如在2012年“萬福生科”由于虛報了財務而受到審查。
其次,部分企業的結構設置的不合理,導致內部控制失調。雖然《公司法》有明確規定了崗位的設置,可是在實際生產經營中,部分公司內部并未有相對應的崗位設置或是即使設置了崗位,但未給相對應的權限。比如在家族企業中,往往董事長的權限過大,出現了一覽大局的現象,容易出現謀取私欲等行為。由于其他負責人并沒有實權,尤其是公司內部的監管部門和審計部門,使得內部控制失效。由于公司內部管理的集權和內部控制的脆弱,即使領導的決策是錯誤的,公司內部人員也會照做。長期以往,會計問題就越積越多,造假舞弊行為也醞釀而生。
最后,會計監督存在一定的缺陷。從內部來看,由于會計被公司受聘,會計的反應和監督兩個基本職能未得到很好的體現,尤其是受領導的指示,會計對有關部門的各種財務方面的經濟情況的監督職能大大減弱。雖然我國企業內部有審計,外部也有會計事務所等審計單位,但是公司內部審計并未賦予實權,該部門大多都是虛有外表。而外部的一些審計單位為了爭取經濟利益和獲得一定的客戶數量,于是跟委托人達成一致,提供不真實的審計報告。雖然我國設有財稅和物價等各種監督部門,但是各個監督部門并沒有和好的聯系在一起,基本是各自為政,往往會造成部分企業鉆空子。我國的執法監督力度不強,雖然每年設有各種檢查,可是執法不嚴格,對犯錯的企業和公司并沒有很好地實際性嚴懲,沒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導致會計舞弊事件不斷增加。
二、 針對以上問題,本文給出相對應的建議
首先,我們應該充分發揮政府和金融監管機構的作用。政府及金融機構是發揮主要監督職能和構建良好監管環境的主體。強化監管工作,深化信息披露制度這是當前政府及金融監管機構的主要任務。大量的財務造假事件的出現,這足以表明現行的監管制度存在一些重大的漏洞與問題,信息披露制度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如2017年5月安邦人壽保險就因產品不合規而收到保監會的監管函并要求其3個月內禁止 申報新產品,2018 年2月保監會正式對安保公司進行期限1年的接管工作。各級監管部門要繼續加強監督措施的有效持續實行,以保證市場信息的真實性為基礎的制度建設逐步完善,同時也應當加強對發行公司和中介機構的約束和審查。同時監管機構應加強處罰力度,一經發現相關的中介機構有參與或涉及會計造假之嫌疑,政府部門及金融機構對中介機構進行審查對相關的主要人員依法進行懲處,增加企業的違法違規成本,讓企業和中介機構做到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畏懼法律 、依法行事。
其次,我們要加強公司的內部控制。健全的內部控制體系有助于資產的安全性,有利于保證經營信息和財務信息的可靠性和提高公司經營活動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對內部控制進行評估也是經營管理的重要一環。一個健全的企業要建立內控的,關注點不僅應當制定合理有效的相關制度、提醒,更應注意具體的執行效果,設計的內控制度不合理、不科學之處或理論完善但為有效執行的地方。各企業要以“星巴克咖啡”的內控失調為戒,沒有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無法評價員工的工作業績,所以員工價值也沒有充分體現。
然后,我們要加強管理層的激勵制度。首先要通過營造良好的企業經營環境和企業文化,增強職業經理人對企業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當公司出現重大事件或不利消息之前,經理人愿意且能夠主動的去發現這些問題找出正確合理的措施來防治這種問題的發生以及解決類似的問題。其次,因相關的措施在所有者以及經理人的決定權之間應該找到平衡點。當發現董事局的成員或大股東有不良行為時,可通過有其他管理成員聯合反對其不法行為,制衡其管理權,保證大多數中小股民的利益。
最后,我們要加強后續教育,培養高素質會計人才。會計從業人員應加強關于會計舞弊知識的學習、提高發現財務造假的能力且勇于將發現的問題向上級或有關監管機構反映。做到不受利誘、不怕威脅、將報告的真實性、準確性放首位。同時,中介機構應當將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和職業道德作為生命線,切實加強對員工的教育培訓,提高人員專業勝任能力和職業道德。
雖然我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會計造假的行為,可是會計問題仍然愈演愈烈。本文針對會計問題的原因,給出了相對應的建議,比如加強會計各方面的監督,完善企業的內部控制和培養愛崗敬、遵守法規業的會計人才。(作者單位為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