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晉麗
古詩詞,中華文學藝術中的瑰寶。它博大精深,燦若繁星,千百年來,以其豐富的情感,精湛的語言,深邃的意境而膾炙人口、吟唱千古。這些優秀詩篇合著中華民族的脈搏,時時刻刻撞擊著國人的靈魂,滋養著國人的性情。
《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提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對古詩詞這一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空前重視,充分說明古詩詞在語文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各學段目標中也提出了專門的教學要求,其中要求高年級教師在教古詩詞時,要教學生“能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并且要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我認為理解詩意,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是我們教學的重點,而引導學生領悟詩歌所描述的意境則是我們教學中的難點。
我與學生一同學習古詩詞時,往往先從語言入手,理解字、詞的意思,體會詩句的深刻含義,對含蓄的句子充分發揮想象的能力,想象當時的情,當時的景,對詩句形象化,理解起來可能要容易一些。古詩詞特有的音韻之美,決定了古詩詞特別適合吟誦的特點,我往往會和學生一同學著古代學者的樣子搖頭晃腦地吟著詩句,學生通過搖頭晃腦地反復吟誦體會詩的感情,進入詩的意境,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也正說明了吟誦的功效。吟誦可以使鑒賞者感知詩詞的音調美和詩詞中特定的意境,吟誦得多了,還可能引發鑒賞者的想像、聯想、體驗和感受,潛心品味詩詞中的意象和意境,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這種效果是教師咬文嚼字的分析講解所無法達到的。
為了使學生在讀前能更明確地感知課文,領會詩詞中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具備與詩歌內容相適應的思想感情也是很有必要的。這時我會和同學們一起回顧過去學過的情感相近的詩歌,或給他們講述與詩詞內容有關的事物、景物;或利用插圖引導學生觀察。我和學生總是反復熟讀詩句,做到心中有詩句,再通過詞典對其中的一些字加以理解;然后反復吟誦進入想象,想象詞句的意思,想象詩句的意境,想象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學生有了一定的感性,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初淺的理解,接著再與同學合作學習,把自己從網上、書上搜索到的資料與同學分享,對詩句進一步理解、琢磨。古詩詞的學習理解就在這讀讀、想想、學學、議議中完成了,學習起來就不覺得枯燥無味了。
我在教《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時,就是先讓學生“知詩人,明背景”,讓學生介紹時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縮小時空差距。然后和學生一起“解字詞,知句意”,欣賞詩的語言美、意境美。我們通常運用“拆、釋、理、補”的方法來進行“解字詞,知句意”。“拆”就是把每句詩拆成一個個獨立的詞,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釋”就是采用換詞、擴詞、選詞的方法來解釋拆出來的詞。如:劍外(劍門關外)忽傳(忽然間傳揚)收(收復)薊北(地名,安、史叛亂的根據地),初聞(剛剛聽到)涕淚(喜極而淚下)滿(灑滿)衣裳。卻看(再看)妻(妻子)子(孩子)愁(憂愁)何在(哪里還有),漫卷(胡亂卷起)詩書(書籍)喜(高興)欲(簡直)狂(要發狂)。“理”是因為有些詩句因押韻、平仄等需要,采用了倒裝句式,因此翻譯時要適當調換一下詞序、句序。如杜甫的“卻看妻子愁何在?”其實是“卻看妻子何在愁”;陸游的“死去元知萬事空”其實是“元知死去萬事空”。“補”是由于古詩詞語言凝練和跳躍性大的特點,翻譯時在詩句的詞與詞或句與句之間適當增加一些成分,使詩句的意思連貫起來。
好的詩總是詩中有畫,古詩詞教學必須是老師和學生一塊邊誦讀邊想象,通過對詩句的領悟,讓學生在腦海中聯想,產生同詩人一樣的感受,使詩所塑造的形象在頭腦中形成一幅幅圖畫,自然進入圖畫般的詩境中去,才能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在感悟了全詩的意境后,再次通過朗讀彰顯古詩獨特的音韻美,才能使之產生更加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從而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我和學生再次一起進行感情朗讀,幫助學生掌握感情朗讀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導確定感情基調,然后指導處理重音與節奏。“ 三分詩、七分吟”,教師以朗讀吟誦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體會詩歌中的情感,努力把這種情感轉換為自己的經驗,并通過吟誦抒發出來。學生時而朗朗出聲地誦讀,時而低唱慢吟地誦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力求讀得清晰、準確、有節奏,讀出思想感情。我在教學古詩時,還采取了多種形式地讀,如自由讀、小組賽讀、男女賽讀、配樂朗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聲情并茂地去讀,并指導學生對情感明快的詩,讀的時候應當語調高昂、輕松,語速輕快;對感情抑郁、悲憤的詩,讀的時候應當語調低沉、鈍重,語速較慢。通過誦讀古詩,加深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和記憶,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情操,又能使學生感受我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增強了小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古詩的表達往往是言近而旨遠,景近而情深。不論是寫人、敘事、寫景或狀物的詩,也不論是抒情和敘事的詩,無一不是社會生活高度集中的概括,是詩文思想感情升華的結局。因此,在理解詩歌內容、感情誦讀的基礎上,我還積極拓展對古詩的教學,啟發學生自己去創作詩歌,開展佳詞絕句欣賞或讀書筆記等形式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學習詩人的寫作方法和技巧,把所學的古詩真正運用到今后的寫作上,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
總之,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應該學習、傳承中華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文化,這種熏陶,這種教育應該從孩子抓起。而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把握好自己學生的特點,選擇科學的方法,且吟,且悟,且誦,讓學生在輕松快樂中完成古詩詞的學習,體味古詩詞無與倫比的獨特魅力和豐富內涵,提高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