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田 楊江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種種家庭倫理問題,家庭矛盾和沖突層出不窮。因此,重新審視曾國藩的家庭倫理思想,剔除他倫理思想中封建性的一面,取其倫理思想的精華,對現代家庭倫理建設仍有重要的現實啟示。
(一)針對家庭“倒孝”現象,要倡導孝敬父母
曾國藩孝悌的倫理思想中蘊含了豐富的尊老愛老的文化資源,具有重要的價值,對現代家庭有很大的啟示。
現代家庭中,很多老人在物質上得不到子女的贍養。出現了“刮老”“啃老”“棄老”“虐老”的怪現象。部分家庭趁父母健康時把父母當成保姆,讓其給自己帶孩子做家務,父母年老喪失勞動力時,卻把父母當成包袱推出門外,不贍養父母。
現代家庭中,很多老人在精神上得不到子女的關懷、慰藉。現代家庭中,很多農村家庭的子女外出打工或是很多城市子女異地工作,出現了“留守老人”的現象。很多家庭只有老人在家,平時很少得到子女精神上的慰問、關心和安撫,內心極度空虛,只有在節日甚至只有在春節時才能與自己子女團聚。
在曾國藩孝悌倫理思想中,他繼承了儒家傳統對父母孝養的觀點。他在物質上能很好的贍養父母,即使經濟拮據,曾國藩也不忘給祖父母、父母寄錢、衣物和補品。他還關心長輩們的起居,確保他們有一個舒適、方便的住房環境。這些物質的贍養,體現了曾國藩對父母的一片孝心。曾國藩對父母精神生活的贍養也十分有孝心。曾國藩常常寫家信慰問父母各方面的情況,還常常給自己的父母長輩請封,以討得父母長輩們的歡心,使他們精神愉悅。
因此,在現代家庭倫理建設中,我們仍要做到孝敬父母。物質贍養上,要盡可能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時刻關心父母的衣、食、住、行,使其在任何時候都有生活來源的保障。精神上,要使父母精神愉快。子女即使再忙也要常給父母以精神上的慰問和安撫,如抽空陪父母散步,跟父母聊聊天,常給父母打電話,周末及假日陪父母看看電影院去旅游等。
(二)針對家庭因寵失教的現象,要倡導重視家庭教育
隨著我國現代家庭規模日趨變小,家庭結構變得小型化,很多家庭內部只有父子、夫妻、祖孫這三種關系,而且城市已經普遍步入了獨生子女的家庭。大多數家庭傾向于“子女偏重,子代優先”,客觀助長家庭教育問題,導致現代家庭教育問題普遍存在。很多家庭的父母都把自己的子女看成是“小皇帝”“小公主”,過分遷就,過分的溺愛。父母對子女的愛本身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一種寶貴的精神營養,但如今很多父母不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愛。他們對孩子的愛主要表現在:吃的方面,孩子想吃什么,就給他買什么,不管該食物是否有利于健康;穿的方面,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給孩子買名牌衣服;學習用品和玩具方面,追求高檔化;此外,他們很多事都幫子女做,甚至有些家長還幫自己的子女打掃教室、背書包,更不讓自己的子女做家務。上海有關部門曾選取不同類型的學校的高中生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表明,高中生起床后自己不疊被子的近六成,不倒垃圾不掃地的五成,有七成不洗碗也不洗自己的衣服,九成不洗菜做飯……之所以沒做大部分學生是因為家長不讓做或沒教過怎么做。家長對孩子的過分溺愛,使孩子們容易形成自私、狹隘、任性、嬌氣、懶惰的惡習,并限制其全面發展。此外,近幾年來青少年搶劫、盜竊、殺人等案件不斷增多。這些大部分是父母忽視家庭教育,過分溺愛孩子的結果。
然而,曾國藩卻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他教育子女要勤勞習作,勤于耕讀,并常常以祖傳的“八字訣”教育子女,且能做到言傳身教,為子女樹立良好榜樣。他力求把子女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關注他們品德修養、業務素質等方面的培養。他還告誡長輩不得對子女嬌生慣養,避免其有嬌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所學校,因此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極其重要。家長們一味地溺愛自己的孩子,遷就孩子,滿足他們的所有需求,這是達不到教育目的的。因此,作為父母,一不能因寵而失教,應該寓教于愛,嚴慈相濟。二要言傳身教。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子女成長有很重要的影響。因此,父母要不斷完善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注重規范自己的言行,從而為子女樹立良好榜樣。三要重視對孩子全面發展。家長要改變對子女重考試的觀念,要注重的子女全面的發展。這樣才利于家庭倫理建設健康有序地進行。
(三)針對家庭松散而淡化的鄰里關系,要倡導睦鄰
現代家庭的鄰里關系,雖然沒有走到完全形同陌路的地步,但是大大不如以前親密、融洽,鄰里之間的交往僅僅停留在碰面打招呼的層面上。加之現代科技、市場經濟的發展,獨門獨戶的新村、小區、別墅、住宅樓等已成為了城市住房的主要形式。這一幢幢冷冰冰的鋼筋水泥大樓疏遠了鄰里之間的距離,加上現代家庭設備的齊全,很多人養成一種萬事不用求鄰,也不希望鄰求己的心理。鄰里之間也由此形成了一種“各家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現象,鄰里關系逐漸淡化而松散。
重審曾國藩睦鄰的思想,其對現代家庭仍然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曾國藩主張鄰里之間要相互往來,和睦相處,相互幫助。曾國藩平時盡其所能去幫助自己的鄰居,且常常寄錢回去,叫諸弟拿部分來幫助生活上有困難的鄰居,并告誡諸弟要對鄰里有敬愛之心。
現代社會也一樣,人總是要和鄰里相處的,人不能離開鄰里這個群體而獨立生存,鄰里關系涉及到每個家庭的切身利益。因此,在現代家庭中,我們要繼續發揚曾國藩的睦鄰思想。要加強與鄰里之間的往來和溝通,清閑、飯后要多去鄰家走走,多跟鄰居聊聊天或定期與鄰里開展一些活動,不斷增進鄰里間的情感。此外,鄰里有困難時,要積極主動去幫助鄰里、關心鄰里,把鄰里的事當成自己家的事看待,做到盡心盡力為鄰里排憂解難。從而不斷促進鄰里和睦、融洽,有利于鄰里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