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瑜
小孩子成長到六、七歲,進入學校讀書以后,生活條件和活動內容發生了重大變化。幼兒的主導活動是游戲,而學齡兒童進入學校開始學習生活后,學習成為其主導活動。這時,學校向他們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們遵守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按時到校,不能曠課;上課必須安靜地坐著聽課,按時完成作業……教師經常嚴格地要求他們遵守學校紀律和規則,對他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等各個方面作出評定。家庭中對他們也賦予了新的義務和權力,給他們指定單獨的地點和時間,讓他們有時間去完成家庭作業……這些新的生活條件,新的生活內容,新的社會地位和新的關系,使兒童的心里平衡發生變化。然而,兒童心理在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前后相鄰的兩個階段總是有規律地交替著,前一個階段為后一個階段作準備,從而有規律地逐漸過渡到下一個階段。小學低年級兒童的心里,對于幼兒期(3~6、7歲)和童年中期(8~9、10歲)來說,具有過渡性質。一般來說,在小學低年級(6、7歲~7、8歲)階段,兒童心理有如下特點:
一、在感知籠統、不精確,忽略比較精細的分析
例如,他們常把漢語拼音字母b、p、m、f混淆起來,把數字6和9混同;要他們按照圖示畫一個長方形的圖,結果有的畫得不像長方形,有的甚至畫成了梯形。這是因為他們是把這些字母、數字和圖形看作一個完整的圖形去感知的,沒有精細分析組成“圖形”的各部分的差異。這種“粗心大意”,正是初入學兒童感知事物的共同特點。
小學低年級學生在感知的過程中,無意性,情緒性很明顯。他們觀察事物的選擇性仍然很低,觀察的持久性仍然較差,產生錯覺的可能性仍然很大。例如,在教學寫數過程中,要求他們書寫2~9等數字時,盡管每寫一次都吩咐他們,要仔細觀察每個數字的特點,然后照著圖示寫。但他們仍然常常容易離開觀察的目標,而把注意力移到次要的、與觀察要求不相干的方面去,或者只稍看一下就動手寫了,結果寫出來的數字,有的完全不成“樣子”。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時空知覺,雖已具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只有當時空特征與具體生活經驗和具體事務相聯系時,他們才能較好地理解和辨別。
二、無意識記憶、具體形象識記、機械識記占主導
小學低年級學生識記的目的性還較差。例如,老師叫學生抄生字才去抄,老師叫背口訣才去背;和小伙伴相約到大樹下掏螞蟻窩的事記住了,而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題目雖然寫在黑板上,卻忘了抄下來;平時學習捉不緊,到了考試的時候,才去下功夫,缺乏記憶的自覺性。
一些具體的。直觀的材料易記住,對抽象的詞、公式和概念的識記有較大困難。對圖畫的識記,比對單(數)字等的識記效果好。
小學低年級學生更多的是運用機械識記。實驗研究表明:小學二年級識記,利用事物的外部聯系,反復背誦的平均占72%,而利用意義聯系識記的只占28%,他們對材料只能逐字背誦。
三、具體形象思維仍占主導
小學低年級學生掌握的概念還帶有很大的具體形象性。他們是依靠對外部的、最顯著的特征來進行概括的。小學低年級學生在談論各種對象時,首先談到的對象本身的各種行為和人們對于這些對象的行動。
小學低年級學生在不能直接觀察事物特征的情況下,進行概括活動非常困難,往往依據個別的外部特征而片面地判斷某一事物或事件。他們的推理,建立在直接觀察所提供的直觀的前提上,只能掌握直接推理。
四、具有模范和簡單再現的特點,再造想象力和創造想象力都還較低
他們在游戲中重復著從成人那里看到的動作和姿態。例如,在他們做“老師”給比他們小的學前兒童“上課”的游戲時,他們會模范老師的形象,拿著一根小木棍當教鞭,神氣活現地重復著教師的一些話語和動作表情,而創造和加工的成分并不多。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想象具有直觀性和具體性,片段、模糊的特點。
五、在情感方面和意志方面,有如下特點
小學低年級學生情感易激動,不穩定,不深刻。笑與哭,高興與不高興往往迅速交替發生,“破涕為笑”仍為常見。他們得到表揚就高興,受到批評就不高興。情感常有直接的面部表情,高興與不高興一眼的看得出來。他們熱愛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英雄模范人物;憎恨壞人。但由于年齡小,知識淺,他們的愛和恨常常是和具體人物相聯系,不夠深刻。
小學低年級學生意志比較薄弱,容易沖動,自制力差。例如,要求他們上課要專心聽講,作業要認真仔細的,但是每次上課總是有人搞小動作,作業也經常粗心大意出現錯漏。在自習課堂愛逗別人講話或竄位的學生,盡管教師找他談話多次,要求他改掉這種小毛病,他本人也寫了“保證”,甚至有時家長也協助教育,但這種不良習慣就是不容易改掉。有的同學動不動就跟同學吵架,甚至動手打人,這也是容易沖動和自制力不強的表現。
小學低年級學生意志活動的自覺性和持久性都比較差。他們在完成某一任務時,常??客獠坑绊憗硗瓿?。例如,問他們為什么要做功課?有的說:“老師布置的。”有的說:“爸爸媽媽叫做的。”缺乏自覺性。在學習活動中,常有的學生表現出“有始無終”或“虎頭蛇尾”。
每個人的能力都具有個人的特點,這叫做能力的個別差異。能力的個別差異,不單表現為所具有的能力不同,也表現為同一種能力的發展水平有高有低,以及能力表現早晚的差異方面。學生能力發展水平有高有低,有“超常兒童”,也有“低常兒童”。但絕大多數學生的智力發展是正常的,屬常態范圍。
人的能力是在各自的遺傳與環境這兩大因素的支配下,經由成熟與學習的相互作用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人們在能力上存在著個別差異,是必然的。了解低年級學生的心里特點,根據不同程度與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以使每個人的能力都得到培養和發展,這就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