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杰惠
當前,“核心素養”成了教育領域的熱門詞語,而且它必將成為中國未來一段時間內教育改革的焦點,引領教育改革的方向。或許是因為教育積弊太深,“核心素養”提出后,不少學者都將其當作教育的救命稻草,認為它既解決了“培養什么人”的問題,又解決了“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核心素養確實對“怎樣培養人”提出了要求,但它本身不能解決這一問題,而只能回答“培養什么人”的問題。“怎樣培養人”這一問題,只能通過教育教學過程的變革來解決。從教學的角度看,要使核心素養落地,必須實現“深度教學”。
核心素養落實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就是要在真實的語言情境中學會運用,在主動的語言實踐中進行建構,實現師生的深度參與,而整合是重要實施路徑之一。
我們精選課內外內容并整合,以問題群為驅動,實現學生情感、思維的高階介入。下面,結合北師大版第九冊8單元讀寫聯動整合課《恰當描寫 形象鮮明》,談談回應深度參與的語文整合教學。
一、前端分析,確定教學目標
深度參與是引導學生把握學科本質的參與,是觸發學生興趣、情感與思維高階介入的參與,是持續促進學生自主建構的參與。要想達成這樣的效果,需對教材和學情進行深入的前端分析。
1.教材分析三讀
讀內容類別: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群文整合讀寫聯動教學。
讀縱向聯系:整個小學階段,描寫方法的使用從無到有,從寫事集中到人物形象的塑造。到了六年級,集中出現大量運用了各種描寫方法的文學作品。從教材的編排上可以看出,描寫方法的學習,遵循感性積累到理性運用的過程。五年級的學生,通過前期的零散積累,已能明確描寫方法有多種,但在描寫方法的選擇上還缺乏認識和思考。
讀核心能力:根據事件、情境和人物性格、品質特點所需,選擇恰當的描寫方法,刻畫鮮活的人物形象。
2.學情分析三知
知知識儲備點:五年級上冊3單元《唯一的聽眾》一課,通過語言和神態描寫刻畫了一位師德高尚的老師形象;七單元《遲到》通過語言和動作描寫刻畫了一個嚴厲的慈父形象。學生已經知道刻畫人物形象,可以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進行描寫。
知思維觸發點:體會主要描寫方法的作用及其不可替代性;嘗試根據事件、情境,人物的個性、品質刻畫人物的形象。
知情感觸發點:根據文字描寫猜人物;對《“鳳辣子”初見林黛玉》片段的猜測與了解。
根據上述前端分析,確定了教學目標:知曉恰當的描寫對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選擇恰當的描寫方法,塑造人物形象,完成片段練習;對語言文字運用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二、整合教學,回應教學目標
五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人物描寫的多種方法,并能運用,但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夠鮮明生動。教材第十冊第8單元中兩篇主體課文,分別塑造了果斷冷靜的哈爾威船長和臨危不懼的博瑙德夫人,如此鮮明的人物形象,正是可以作為描寫方法指導的精彩文本。基于課內文本,從四個方面加以整合。
大單元整合。將北師大教材第九冊“危急”單元兩篇主體課文《“諾曼底”號遇難記》與《生死攸關的燭光》的學習進行整合。
課內外整合。精心節選《水滸傳》中武松打虎的動作描寫片段、《西游記》中豬八戒語言描寫的片段、《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外貌描寫的片段、《紅樓夢》中王熙鳳外貌描寫的片段,與課內兩篇文段整合。
閱讀與寫作整合。學生通過閱讀,對比分析,明確如何恰當選擇描寫方法,再學以致用,進行片段描寫。
前置學習與課堂學習整合。設計微課讓學生進行前置學習,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經驗、知識、技能基礎,再在課堂深度探究。
三、問題驅動,凸顯深度參與
問題解決學習是促進學生深度參與的基本教學樣態。學科問題是促進學生深度參與的驅動器。學科問題群設計的基本模式是“1+X”。其中,“1”是指學科核心問題,“X”是指圍繞學科核心問題而生成的具有層次性的學科子問題。
核心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中心,既整合教學目標和內容,又促進學生活動和思維。本課的核心問題為:如何選擇恰當描寫方法,使人物形象更鮮活?為搭建學習階梯,將核心問題分解為三個子問題,通過子問題的解決,達成核心問題的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學生的深度參與和教學目標達成。
子問題1:對人物描寫方法的運用,有何發現?
引用名著中的經典文段,引導學生猜一猜,回顧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神態五種描寫方法;讓學生體會到生動描寫對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引導學生關注傳統文化與經典名著。
子問題2:兩個人物形象的刻畫,所選擇的主要描寫方法是否恰當?
再次回到課內已學篇目《“諾曼底”號遇難記》《生死攸關的燭光》,就描寫方法的選用及人物形象塑造進行深入研讀,學生明確人物描寫可以用多種描寫方法,但會根據事件、情境、品質和性格不同各有側重。
子問題3:你如何選擇恰當描寫方法,刻畫鮮活的人物形象?
設計片段描寫任務,讓學生從“快遲到了”“愛打扮的——————”“嘮叨的——————”三個話題中任選一個,恰當地選擇描寫方法,刻畫鮮明的人物形象。學生現場寫作后,選出多份作品現場評述,進一步鞏固對“恰當描寫 形象鮮明”這一方法的掌握。
通過前后測了解到,本課教學目標達成度高,體現了學習的深度參與。深度參與具體體現在:目標有深度——建構學科教材知識背后的深層意義;內容有深度——體現學科教材本質;過程有深度——體現學習的縱深性、層次性與整體性;方式有深度——有情感與思維的高階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