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國梅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他是基于學生經驗,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綜合應用的學習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屬于國家規定的中小學必須開設的“必修課程”。本質上屬于活動課程的范疇,強調學生從活動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從行動中學習,是一種獨立于“學科課程”之外的課程形態,它不是其他課程的輔助或附庸,而是與其他課程具有等價與互補性、有著自己獨特教育功能的課程形態。綜合實踐活動提供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習生態化空間,學生是這個空間的主導者,學生具有整個活動絕對的支配權和主導權,能夠以自我和團隊為中心,推動活動的進行。
一、綜合實踐課程的五個主要特點
綜合實踐課程具有五個特點:即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綜合性指對任何主題的探究都必須體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整合,體現科學、藝術、道德的內在整合。實踐性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展開往往以各種活動為載體,強調學生通過活動或親身體驗來進行學習,但不是為“活動”而“活動”。開放性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面向學生整個的生活世界,要解決這樣的開放性問題,學生不可能到書本上去找現成的答案,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去發現,才能找到可能的答案。生成性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展開很少從預定的課程目標入手,它常常圍繞某個開放性的主題或問題來展開。隨著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新的問題、新的主題不斷生成,學生的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這便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生成性”的集中體現。自主性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十分注重從學生現有的興趣與經驗出發,強調學生的自主選擇與探究。學生不僅可以選擇學習的內容、進度與方式,還可以自己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或結果進行評價與反思。
二、綜合實踐課程對教師能力的具體要求
實施綜合實踐活動對指導教師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規劃與設計的技能
教師善于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特定的背景條件,引導學生選擇或自主提出活動項目、活動主題或課題,并合理地制定活動方案,保證綜合實際活動得以順利有效地實施。
2.組織、管理與協調的能力
教師要組織和管理好學生,引導學生組成活動小組,并協調學生活動中各部門的關系,通過與相關部門或人員的溝通,為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創設寬松的活動時空,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
3.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要學會問題探究和問題解決
教師只有具有問題意識,具備探究的能力,才能較好地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 教師要注重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發展自我的實踐能力,與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一起成長。
4.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師要明確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渠道,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來收集信息;教師還要掌握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方法,學會運用調查、考察、文獻檢索、測量、實驗等方法收集資料,學會統計、整理、分析資料的方法。只要這樣,才能指導學生在綜合性學習中收集和處理信息。
三、在綜合實踐課程中老師的作用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三部分內容。這三部分有著共同的課程目標和任務,但又各有不同的內容和要求。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不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者。教師與學生一起參與綜合實踐活動,能夠對學生的個性特長、思想狀況、社會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教師參與學生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有利于建立民主、合作、平等的師生關系。
1.教師是課程的開發者
綜合實踐活動不是認知性課程,而是一門實踐性課程、沒有傳統的教材為依托,需要教師根據學生興趣、學校社區環境特點等方面進行課程的整合與開發。綜合實踐活動要求教師根據國家的課程要求,學校的工作實際,學生的年齡特點等進行統籌安排,綜合設計,因此,可以說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首先應當是課程的開發者。
2.教師是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者
綜合實踐活動的核心是探究,它重點關注學生活動的態度,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施展才能,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學生探究的積極性,需要特別強調組織管理。在整個探究活動過程中,始終貫穿著教師的組織與協調工作。
3.教師是綜合活動過程的參與者
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強調要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活動獲得直接經驗,但這并不意味著不需要教師的指導。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中仍處于主導地位,只不過,這種主導地位由原來的顯性變為了現在的隱性。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應當始終是一個參與者。教師既不能“教”綜合實踐活動,也不能推卸指導的責任、放任學生,而應把自己的有效指導與鼓勵學生自主選擇、主動實踐有機結合起來。
4.教師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促進者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更應該是學習的促進者,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要與學生共同開展探究知識的過程。為學生提供獨立探究的時間和空間,提供創造想象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帶著各自的興趣與需要直接與生活世界進行對話,自主探索。綜合實踐活動改變了從書本獲限知識的單一學習方法,倡導學生從親身實踐中獲取真知,但由于受傳統學習習慣影響,有些學生還是只會向書本學習,這時教師就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走出狹隘的課本,走向寬廣的社會,促使學生從單一的向書本學習轉而向社會學習,向實踐求知。
5.教師是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者
綜合實踐活動的學生發展評價應注重對學生的表現和素質發展進行整體評價,注重評價方式的多樣化,評價內容上關注過程、兼顧結果。評價方式可采取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個別評價與集體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等多種形式。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師評價應注重評價的多元化,強調評價的綜合性。
總之,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的作用,既不能像學科教學那樣參照文本、按部就班的主導,也不能像自由活動那樣淡出學生的視線,讓學生盲目自主。在綜合實踐課程中教師要找準位置,選好角色,才能充分發揮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