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卿
一個懂得付出,愿意回饋他人和社會的人,定有一顆感恩的心,感恩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具有重要的心理學和社會學意義。根據關鍵期理論,在個體的發展中,某些行為的習得有一個關鍵期,期間,個體處在一種積極的準備和接受狀態,某種行為能力就會迅速發展起來,并產生長久的影響。幼兒時期是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對幼兒進行感恩啟蒙教育,讓孩子學會感恩,懂得感恩,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所以要抓住關鍵期,推進幼兒社會化的進程,幫助幼兒形成健康健全人格,促進幼兒今后的學習和整個人生的發展。由此可見,在幼兒園開展“感恩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一、幼兒園感恩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現在的孩子感恩意識淡薄,首先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對幼兒過分溺愛,這種泛濫又單向的愛使孩子養成一種錯誤的觀念,只知道索取,不懂得回報。其次,家長對孩子只重視智力開發,忽視進行感恩教育。再者,社會感恩教育缺失。同時也受經濟效益時代的影響,很多家長忙于工作,無暇照顧孩子,而缺乏與孩子的心靈溝通,不利于孩子感恩意識的形成。所以我們通過開展與感恩有關的一系列活動,喚醒幼兒的感恩意識,讓孩子做個懂感恩,知回報的人。
然而,當前幼兒園感恩教育的現狀卻不盡如人意,存在一些問題:
(一)幼兒園感恩教育觀念存在誤區
很多年輕的父母總是說我很愛我的孩子,我愿意給他買幾百塊錢的玩具,我愿意花幾萬塊給孩子選擇一流的學校,我愿意用我一輩子的存款給孩子買一套舒服的房子,讓他比別人少打拼至少10年……但是你真的愛你的孩子嗎?當你的孩子吃得滿身都是飯時,你是理解他能力有限,還是嫌他給你添麻煩,一把搶過碗,嘴里還說著 “算了,算了我來,看你笨手笨腳的樣子,我喂你”,當你的孩子抗議說“我要自己喂飯時”,你是鼓勵他,還是繼續堅持喂飯?你剝奪了他動手權利不自知,還說你愛他。當你在擇菜時,孩子興沖沖的跑過來說“媽媽,我來幫你”。你是愉快的說“好呀”還是嫌棄的說“算了,你不幫倒忙就好了”。所以當你的孩子要幫忙做家務時,作為父母應該要感到高興,并馬上安排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給孩子做,讓孩子從中獲得滿足感和存在感,讓他知道父母是需要他的。經常承擔家務的孩子會比從不做家務的孩子有責任心、有擔當,換而言之一個孩子有責任心、有擔當你還擔心他的人格品質不健全么?一個人格健全的孩子絕對不缺感恩之心反之當孩子覺得別人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感恩之類的情感體驗就無從談起。
(二)幼兒園感恩教育缺乏科學性
一是感恩教育形式化。幼兒園感恩教育多是口頭教育,而忽略孩子的行動鍛煉,重感恩知識的習得而忽視感恩情感的培養和感恩言行的訓練。由于缺乏感恩情感體驗,孩子很難理解感恩意義,更不用說將感恩付諸行動。
二是感恩教育方法呆板陳舊。家長在教育時往往采用空洞的說教,如“你必須這樣做”“你應該學會感恩”等。這種強勢呆板的說教,在情感上無法引起幼兒的情感共鳴,甚至讓孩子很抵觸。
三是感恩教育缺乏時間性。當前幼兒園的感恩教育,往往是“逢年過節應個卯”,一到“三八節”“父親節”等節日就讓孩子們說一說,做做祝福卡片,節日過了就不再提。既沒有專門的時間進行感恩教育,又缺乏持續性。
二、幼兒園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以情動情
教育講求的是“潤物細無聲”,感恩教育更是如此。教師應拋去灌輸式的說教,從幼兒的生活和實際情況出發,以幼兒的真實情感為燃點,以情動情,引發幼兒的情感體驗和共鳴。如在母親節,改變以往的老師講,孩子聽,老師問,孩子答的死板形式,可以邀請孩子們的媽媽們來幼兒園,展示她們孕育孩子,撫育孩子成長的圖片,講述養育孩子的點點滴滴,讓孩子們直觀感受媽媽的辛苦,感受媽媽對自己的愛,從而萌發感恩的情懷,讓感恩教育在體驗中不斷內化。
(二)重視實踐
幼兒在體驗中積累相關經驗,然后升華出愛的情感。但感恩教育不應停留“知”和“情”上,要落實到幼兒的行動中。幼兒園開展感恩教育,應當重視強化感恩實踐,從而使幼兒的感恩情感得到內化與加強,使孩子的感恩教育落到實處,回歸到生活中。教師可以結合一日生活和各領域的活動,引導幼兒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一言一行中潛移默化地學會知恩和感恩。如我們大人經常讓孩子對幫助他(她)的人說“謝謝”,卻很少解釋為什么要說“謝謝”,教師可以采用“移情”的方法讓孩子感受到幫助他人時的付出和辛苦,從而理解接受幫助時說聲“謝謝”的意義。又如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為其感恩教育奠定基礎。
(三)家園共育
孩子感恩意識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孩子感恩意識的培養受學校、家庭、社會的影響。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對幼兒過分溺愛,包辦了孩子的衣食住行,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對于孩子往往只注重他智力發展,不注重其他方面的培養,這種泛濫又單向的愛使孩子養成一種錯誤的觀念,只知道索取,不懂得回報、得孩子感恩意識淡薄。孩子良好情感的培養是在幼兒期形成的,如果錯過了這一重要時期,在進行干預時將事倍功半,甚至難于彌補。要改變感恩教育的現狀,離不開家園的共同配合。首先,教師應該經常跟家長溝通,引導家長樹立科學合理的育兒觀,讓孩子學會獨立生活、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促進健康的人格的形成,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其次,教師和家長要起到榜樣的作用,以自己愛父母、愛孩子、尊重他人的行動感染孩子,然孩子學會愛父母、愛老師、愛同伴,萌發幼兒關愛他人的情感;家園達成共識,鼓勵幼兒參與幫助他人的活動,感受到為他人服務是一件快樂的事,同時也體會父母和老師的辛苦和付出,學會感恩。
最后,筆者希望在未來的課程改革中,能建立專門的感恩教育課程,充實感恩教育內容。課程可以以游戲或活動課為主,讓幼兒在真實情景中體會到感恩的真諦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