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桂林
執教小學數學二十余年,在各個知識板塊的教學里都有感觸,感觸特別深的是概念教學?,F在很多的小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不高,其主要是學生對一些數學概念沒有搞清楚。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形成概念,正確地掌握和運用概念是極為重要的。因此教師在有關概念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從小學生年齡實際出發,這樣才會收到好的教學效果,在這里特別想與大家探討其中一二。
一、數學概念教學的意義
首先,數學概念是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
數學中的法則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概念的基礎上的。例如,整數百以內的筆算加法法則為:“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個位滿十,就向十位進一。”要使學生理解掌握這個法則,必須事先使他們弄清“數位”“個位”“十位”“個位滿十”等的意義,如果對這些概念理解不清,就無法學習這一法則。
其次,數學概念是發展思維、培養數學能力的基礎。
概念是思維形式之一,也是判斷和推理的起點,所以概念教學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沒有正確的概念,就不可能有正確的判斷和推理,更談不上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例如,判斷“一個數是不是另一個數的因數或倍數”,在這個判斷中,學生就必須對“因數”、“倍數”這兩個概念十分清楚,才能形成正確的判斷。
二、概念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目前,在我們的數學概念教學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比較忽視概念的形成過程,可能會盤托出讓學生死記硬背
2.比較忽視概念間的聯系
3.比較忽視概念的靈活應用
針對以上實際情況,我覺得我們在指導學生學習概念時,就要根據不同概念的不同特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認知特點,采取適當的方法按引入、形成、鞏固和運用四個階段進行教學。
(一)引入概念
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第一步就是引入概念,概念如何引入,直接關系到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常用的概念引入的途徑有:
(1)通過直觀引入。
(2)通過生活實例引人。
(3)通過舊知識引入。
此外,還可以用已學過的計算方法引入新概念。如分數、循環小數、余數等概念都和除法有直接聯系,可以用計算引入。這實質上是運用舊知識引入新概念的特殊情況。
(二)形成概念
《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概念邏輯性強,且具有一定的系統性,概念之間也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概念教學中引入概念只是第一步。要使學生了解概念,形成主動的意識,還必須要引導學生正確了解概念的本質、范圍。為此我們可在教學中采取一些具體的方法:
1.對比與類比
小學數學知識的特點是系統性強,前后聯系密切,通過對幾個不同概念的對比和類比可以使學生更清晰地發現其中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從而進行有效記憶。例如:在學習“分米和毫米”這兩概念時,就可以分別與“米和厘米”進行對比,去比較發現兩者的不同點,通過比較加深對新概念的理解,形成更清晰的表象。需要注意的是,在運用對比和類比的時,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明確幾個概念的差異,要防止類似概念對其產生的混淆影響。
2.恰當運用反例
在教學中恰當地引入反例教學可以使新學概念的特征更加明顯和突出,還可以使學生能夠通過正反比較尋找自己思路中的錯誤,進行反思、強化記憶。但必須注意所選的反例應該恰當防止過難、過偏造成學生的注意力分散而達不到突出概念本質屬性的目的。
3.合理運用變式
在教學中如果只是單純地依靠一些直觀感性的材料,引導學生學習概念就會產生一些因為材料本身的局限性,而形成的片面性和狹隘性,從而影響學生對于概念的準確掌握和記憶。例如,有的學生誤認為,只有水平放置的長方形才叫長方形,如果斜著放就辨認不出來。為此,往往需要變換概念的敘述或表達方式,讓學生從各個側面來理解概念,就說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是透徹的,是靈活的,不是死記硬背的。
(三)概念的鞏固
鞏固概念一般采用熟記、應用和建立概念系統等方法來進行。 ①應用新概念的練習。②對比練習。義務大綱指出,“對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或法則等,可以用對比的方法進行辨析,幫助學 生弄清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③判別性練習。學生學了某些概念后,可出一些題讓學生判斷正誤,既有助于概念的鞏固,同時發展了學 生的差別能力。④改錯練習。選擇學生容易出錯的實例,讓學生改正,可使學生更準確地掌握概念,提高學生的鑒別能力。⑤建立概念系統。在學生理解和形成概念之后,引導學生對學過的概念進行歸納整理,把有關的概念溝通 起來,形成知識網絡,使其系統化,如復習數的概念,可列分類表進行。
(四)運用概念教學
數學概念來源于生活,就必然要回到實際生活中去。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設計富有實用性、生活性的習題,讓學生用所掌握的知識去思考“是怎樣做的?為什么要這樣做?還可以怎樣做?”等等問題,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得以充分發揮。
總之,概念教學的各階段不能截然分開。引入后要緊接著形成,形成后要及時鞏固,鞏固中要加深理解,同時又要為概念的發展作準備。我們在教學中要結合概念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靈活掌握使用優化數學概念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