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舸
過去,大家對美術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價值認識不夠,很多都是依照課本的內容來上課,有教育意義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未納入美術教育資源的范疇,這些資源沒有被充分地認識和利用;另一方面是美術教師、學生和家長也不知道從哪里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資源。
新課程實施以來,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對學校美術教育在民族民間美術資源開發方面作了明確要求,“要讓學生較廣泛地接觸中外優秀美術作品,拓寬美術視野,……尤其要引導學生深入地了解我國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增強對中國優秀文化的理解……“充分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參觀美術館、博物館、藝術作坊等,調查、考察美術現象,并寫出考察報告。理解美術與自然、社會之間的關系,在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自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們開始了地方美術資源開發的嘗試,將教材和地區資源等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學生以參觀、欣賞、寫生、創作等多種形式的方法,使地方性的美術資源走進生活,走進校園,并和校園文化融合。
一、本地的美術資源
1.建筑藝術
竇州古城始建于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至今已經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是歷代州縣并治之地。古城中的古建筑多建于元、明、清三代,民國時期所建成的古民居多分布在與鎮隆古城一河之隔的鎮隆古街上。這些古建筑物的風格頗為別致,有中國傳統的,也有中西合壁的,顯得十分古樸大氣。
竇州作為千年古城,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承。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被人們稱為“紅樓”的文明門。文明門建于清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是這座千年古城里唯一保留下來的城門,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還有由十三所書院形成的古書院群,公祠、公館、學宮、冼太廟、中山公園等一批古建筑,這些古建筑不但具有歷史意義和文物價值,還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它們的建筑風格、雕塑、彩繪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至今保存較為完整的書院尚有四所。此外信宜的各個鄉鎮也有建有許多極具嶺南特色歷史的建筑。
2.工藝美術
信宜的工藝美術主要有南玉雕塑、竹編,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南玉雕塑。據信宜縣志記載:“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夏,德良圍(就是現在的金垌鎮泗流)山崩,出石,青綠色……土人以之制器。”可見其歷史之悠久。到了八九十年代。玉雕工藝到了興盛時期。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祖國,信宜的玉雕龍船——一帆風順更代表廣東省作為國禮送給香港特別行政區。
3.自然風光
信宜是山區市,自然風光秀美,境內有許多著名的旅游景區如:粵西第一高峰大田頂、天馬山、石根山、太華山、半月巖等。除了這些有名的景區,鄉村小景、田園風光也美不勝收,由于信宜是山區,許多鄉鎮都因地制宜開墾有大片的梯田,不同季節都有不同的特點,而最壯美的就是秋天的梯田,金灑滿山步步高。只要我們有發現美的眼光,美就在我們身邊。
二、本地美術資源對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作用與意義
1.提高興趣 加深理解
以前,我們的教材雖然也有很多是和日常生活中相關的內容,但是因為地區性的差異,多少讓人產生距離感。而我們的地方資源是生活化的,大部分學生看到過、接觸過和能感受到的,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雖然古城離我們并不遠,但如果要帶領這么多學生去參觀游玩的話還是存在很多的不便,于是我們便采取了現實參觀和虛擬游玩的形式結合:讓有條件的學生利用節假日和家長游玩,既加深了趣味又增進了親子關系;多媒體技術(錄像、圖片)虛擬參觀,進一步加深學生們的記憶與理解。當我們在課堂上展示相關的照片或者資料時,學生的反應是興奮的:這里我和爸爸媽媽去過,這個我看見過……這時,他們仿佛又回到了古城,走在了千年古巷的石階上。而對這些古建筑進行寫生描繪又更加深了其對這些建筑文化的了解(建筑布局、結構、壁畫、建筑雕塑等的結合)。使學生們在參觀與描繪的過程中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興趣,加深了理解,培養了他們對家鄉的熱愛。
因此運用地方資源首先能引起學生的共鳴,產生認同感。經對學生課后調查顯示,運用地方資源進行教學的課程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均比原來沒有利用時好很多。
2.提高有效性
由于采用的是地方資源與教材結合的運用方式,因此,信宜的美術資源起到了對教材的有效補充,提高了教材的實用性,使教學內容豐富、活化、并深化和拓展,提高了部分教學內容的有效性。由于我市最大的玉器加工廠位于我們學校附近,這讓我們的學生有了更近一步接觸與欣賞的機會,也讓我們的學生與南玉有了更深的認識。以此為契機,我們引導學生了解玉雕的造型、工藝、圖案含義如:魚寓意年年有余,蝙蝠寓意福,鹿寓意祿,葫蘆寓意福祿……然后讓他們設計出一個具有傳統特色的圖案,在課堂上運用橡皮泥制作出一些“南玉工藝品”,使學生感受到了南玉的魅力,也對家鄉的工藝美術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與體驗。
在教學中滲透了信宜的資源,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一定的轉變。我校在具體運用上常采用學生課前調查和課后總結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和和探究性學習的欲望和能力增強了。學生也喜歡這樣的學習方式,利用了地方美術資源的課堂比以前的收效更顯著,學生印象更深刻。
3.利于宏揚本土文化
調查顯示學生對信宜的了解基本存在于表面上,僅知道它是“玉都”,對其歷史、內涵、了解不多。大多數學生都有和家長參觀、游覽過“竇州古城”,但不知其歷史;身邊常能接觸到南玉玉雕,而不知其含義;置身于美景而視而不見。通過學習,學生了解到了很多與信宜相關的知識,激發出了地域的自豪感和對地方文化傳承、發揚的意識。
藝術對于我們究竟意味著什么?藝術不只是博物館里的文物、展廳里的畫作, “藝術源于生活”。我們要打破藝術與生活的隔閡,美術教育就要回歸生活,引導學生貼近美術活動的本質,在身邊發現美的事物,體驗藝術是由生產、生活而發生、發展的過程,達到藝術豐富人生的目的。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