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長林
在當今教育格局下,隨著科學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探究教學越來越廣泛地深受廣大教師的重視,國家教育部最近公布的科學課程標準,將探究教學置于核心地位,我結合自己多年的學習和教學,淺談對語文科學探究教學的理解:我覺得"學成于思,思源于疑"。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創(chuàng)造學生的學習情景和學習途徑,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對科學研究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具體運用。它主要是一種學習方法而不是研究的方式,它重過程非重結果的目標定值,它決定了在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在一定的情景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老師和同學們幫助,利用必要學習資料去獲得知識。而不是教師傳授得到的,教師要重視幫助學生進行研究學習。并創(chuàng)造自己的教學模式,帶領學生共同研究學習,從而在實踐中掌握科學知識。
一、從教學內容中探討語文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與廣大同行一樣,我一直在努力探索者一個重要課題,即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運用科學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變被動的接受為主動的吸取,要想解決這一問題,恐怕要對我們的學生就語文本身有一個認真的審視。
那么他們自然會把客體當作是可以用心靈去交融的對象,會萌生出愛、興趣和愉悅,此時學習知識已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吸取,是一種收獲,是一種享受。而有效課堂教學正是指在語文教學中根據其自身的特點和規(guī)律,在完成語文教學目標的同時,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的智力活動,讓學生的思維活動始終處于最佳激活與運行狀態(tài)之中,從而高效地進行語文學習。
基于以上認識,這些年來我一直嘗試用有效課堂教學來指導最佳的教學工作,效果頗佳。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我們通過語文教育,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發(fā)掘語文教學內容中這些因素,在自覺的審美過程中,由“好之”到“知之”,借助美感這一中介,把學習對象和學習者緊密聯系起來,更好地學好和用好有關的語文知識。
有效課堂教學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yǎng)新世紀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任務。而語文是一門具有知識性、思想性和審美性兼有的重要文化基礎學科,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除了要貫穿思想教育外,還要有目的、有計劃地滲透有效課堂教學。
這些獨特的思維過程,體現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獨特性和求異性。探究過程中,類似科學家的發(fā)現過程,使他們對科學發(fā)現有了親身體驗,提高了學生對問題探究的興趣和能力。
二、在教學形式上要創(chuàng)新
多年來,語文教學受考試這根“指揮棒”的牽引,語文課堂上出現了 “灌輸式”“說教式”甚至是“一根粉筆打天下”等,這些累了教師,也煩了學生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可以說是毫無創(chuàng)新可言。這些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教師教學的個性化、風格化和多元化,同時也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和主動性。“教育,如果沒有創(chuàng)新,沒有藝術,那么是不可思議的”。
因此,要改變這種現狀,教師應該創(chuàng)設多樣化和巧妙化的教學形式。用心創(chuàng)設美的教學結構和教學情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美,從而主動去創(chuàng)造美。活躍語文課堂氛圍,擴大其知識面,因為“人有一種沖動,要在呈現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中實現自己”。
語文教師在傳授語文進化知識,可以由淺入深,既清晰又容易記憶,語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學生會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中。我們知道語文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形式是多樣化的,有了這樣靈活且精彩的活動做點綴,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一定會有很大的提高。
三、語文實踐的重要性
學生經過實踐探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比較、概括,進行思維加工,從而總結出初步結論,然后對初步結論進行質疑,檢查和思考探究方案的嚴密性,證據收集的周密性以及所獲結論的科學性,再利用已有知識和實踐探究釋疑,最后得出可靠結論,并用文字方式表達出來。這使得學生感覺到自己也能象科學家"搞科研"一樣"發(fā)現"科學規(guī)律,從而獲得巨大的成就感,激發(fā)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和熱情。
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所提問題應有一定的探索性,通過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多角度、多途徑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開拓思路,培養(yǎng)思維的發(fā)散性和靈活性。在實踐過程中,教師有足夠的時間與每位學生交流。而且教師走下講臺,這種經常性的活動強化了學生與教師的互動關系,穩(wěn)定的互動關系將進一步遷移到其他課堂教學活動中去,同樣產生良好的互動效果。
四、在語文教學管理中師生融洽
早在古羅馬時期,普羅塔克就曾說過:“兒童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要點燃這一顆顆生命的火種,必須真正把學生當人看,在教學管理中處處體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使每一個孩子在學校生活中身心健康地成長,高效率地學習,主動地發(fā)展自我。要實現這個目標,教師與學生之間需要建立良好和諧的合作關系,多鼓勵學生。
俗話說的好“親其師,信其道”,因此,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很注意與學生的溝通和雙向交流,關心他們的內心世界,幫助他們分析和疏導成長中遇到的煩惱,注意使用公正、恰當和富有鼓勵性的評價,同時也尊重學生的隱私,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感,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和期望,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和自信,從而以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和熱情投入到學習中。這種在教學管理上滲透善和美的做法,也讓我贏得了很多學生的喜愛與尊重,使自己這些年來的教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開發(fā)其智力,陶冶其情操,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正如培根所說:“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長才”,在思想觀念和教學方法上有所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將會展示出一幅勃勃生機,從根本上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從而推進學校素質教育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