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青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P67—P68。
教學目標:
1、 結合實際生活,直觀認識平面圖形中的角。
2、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認識角的符號,比較角的大小。
3、 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認識角和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教學難點:比較角的大小
教學準備:三角板、平面圖形紙片、活動角材料、剪刀一把等。
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入,初步感知
1、教師引言:昨天,智慧老爺爺聽說我們二(1)班的小朋友今天要學習一些與一年級認識的平面圖形有關知識,很高興。他還專門準備好了很多小禮物,要老師在今天上數學課時拿來送給我們班同學,希望能給大家這節課的學習有幫助。大家喜歡嗎?下面請前面四位同學幫老師把智慧老爺爺送來的禮物分發到各組,讓大家一起共同分享吧!(每組一個大信封,里面裝著的禮物有許多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橢圓形紙片、兩條硬紙片和圖釘)。
2、師依次在黑板上出示長方形、圓、三角形、橢圓、正方形。
3、學生分組合作學習,把圖形分類。
4、小組匯報交流。(把圖形分成兩組,一組有角,一組沒有角。)
師:哪一組同學分好了,怎樣分?可以分成幾組,為什么?生匯報后,師圈起來。(圓和橢圓圈在一起;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圈在一起,共分成兩組。第二組用紅粉筆圈起來。)
點評:通過數學活動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了小朋友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下面認識角做了很好的鋪墊。
5、揭示新課,板書課題。
二、學習探究,加深理解
1、創設情境,認識角。
(1)感知角
師:大家觀察一下,誰能從老爺爺送來的這些禮物中,找出一件來說一說角是怎樣的?(生:尖尖的、邊直直的、或平平的)
(2)找生活中的角
師:除了這些禮物外,在我們生活周圍還有哪些物體的表面有角?請小朋友們在我們教室里找一找、摸一摸,想一想,又有什么感覺?
學生活動后,回答下面的問題:
①摸到哪些物體的表面有角? ②它有什么感覺?
生紛紛爭著回答。
我摸到桌子、黑板的表面有角,感覺是尖尖的,角的兩邊平平的。
我還摸到課本的表面有角,感覺也是尖尖的,角的兩邊是平的、直直的
......
2、創造角。
①師:小朋友們,你們真棒!能找到這么多的角。現在請你們再幫智慧老爺爺找一找他送來的圓形紙片,認真觀察,看在它的上面有幾個角?有沒有呢?(生:沒有)那么,你能想辦法用這張紙片幫老爺爺創造出一些角來嗎?
②學生思考,動手創造角。(有的折、有點畫,都在認真思考,動手操作......)
③展示自己創造出來的角。(生::這是我折出來的;生:我畫出了兩個角;生:老師,我能剪出一個角。......)
④師:及時表揚,肯定后,在黑板上示范畫出一個角。(即也創造一個角)
3、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和標記。(在上面老師板畫的一個角標出各部分名稱,引導學生邊看邊記、讀和畫)
4、練習。
三、實踐操作,鞏固知識
1、動手做活動角。
(1)師:小朋友們剛才表現真不錯!那么你們會制作角嗎?請你們用發下的兩根硬紙條和一個圖釘試做一個活動角,看誰做得最好。
生:動手做活動角。(分組合作)
師:做好的請展示一下。
(2)變化活動角的大小
思考:想一想,你能不能使做好的這個角變大變小呢?如果要張開一個比較小的角,應該怎樣做?要張開一個比較大的角呢?(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師:這個活動角真神奇,能張開大小不同的角。兩邊張開得小,這個角就小;兩邊張開得大,這個角就大。
2、練習:做P68“比一比”第(2)小題。
比較兩個三角板的三個角的大小,你發現了什么?(小組合作討論完成)
練習后讓幾名學生回答,師生共同小結: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長短無關。
綜合小結(板書):角的兩邊張口越大,角越大;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長短無關。
點評:教師巧妙的引導學生動手制作活動角,通過比較,發現問題。學生人人參與學習探討,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意識,調動學生積極性。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有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
四、全課小結
(一)關注學生的認知起點,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角是一個抽象的圖形,與學生頭腦想象中的角不盡相同。二年級學生已有一年級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基礎。基于這點,這里設計了讓小朋友帶著智慧老爺爺送來禮物參與數學活動,初步感知角的知識,適合學生認知水平。符合新課改理念,又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關注學習過程,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
“課堂是一個學生主動參與及親自從事現實的、有趣的、具有挑戰性的數學活動的場所,是學生探究數學知識和構建自己有效教學理解的場所。”這節課在設計意圖上能做到為學生創造了一個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空間,讓他們能夠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進一步感知角、認識角的相關知識,有利于初步培養和發展低年級小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思維能力。主要在“找生活中的角”“創造角”“動手做活動角”和“比較角的大小”幾個環節突出了這個觀點。通過讓學生參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做一做”等具體活動,更進一步地體現出來。這樣更好地關注學習過程,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更好地實施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