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悅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一)指導思想
本課的指導思想是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深入了解反映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優秀音樂作品,激發學生探究聶耳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正視、尊重并樂于傳承這些優秀音樂作品。
(二)理論依據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應弘揚民族音樂,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應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和反映近現代與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優秀音樂作品,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二、教學背景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選自人民音樂出版社第十六單元,內容旨在引導學生了解、認識人民音樂家----聶耳,并了解聶耳音樂創作的特點和社會價值。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北京市示范高中高一年級學生,生源質量較高,學習能力較強,對知識的渴求度較高,具備一定的音樂基礎知識。
(三)教學方式與手段說明
直觀演示——教師采用“范唱”“演奏”和視聽等方法,使學生獲得具體、生動、真實的感性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參與音樂實踐活動。
參與體驗——學生通過演唱、樂器音色聽辨、樂器演奏,感受聶耳音樂創作的幾個主要特點。
對比分析——學生在對比聆聽中鑒賞音樂,主動探究、理性思考聶耳器樂創作和歌曲創作的特點。
三、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目標
在感受、體驗聶耳代表作品的基礎上,使學生領略聶耳的音樂魅力,提高對人民音樂家的興趣及愛好,主動探究聶耳音樂創作的主要特點以及聶耳的精神追求。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感受、體驗聶耳音樂的基礎上,運用聆聽、演唱、分析、比較、實踐等方法賞析樂曲。
(三)“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金蛇狂舞》的主奏樂器及樂隊編制知識,分辨演奏樂器音色,并了解螺
螄結頂傳統民間音樂創作手法。
2.了解聶耳的音樂創作特點。
3.在關注聶耳歌曲創作特點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歌唱《畢業歌》及其它歌曲片段。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學唱、感受、分析《金蛇狂舞》,歸納聶耳器樂作品的特點。
2.感受、體驗《畢業歌》的旋律、節奏、歸納出聶耳聲樂作品的特點。
(二)教學難點
通過視唱、聽辨、演奏的課堂活動,學生能夠總結出聶耳音樂特點。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教師在大屏幕出示國旗,全體起立隨音樂演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2.提出問題
曲作者是誰?
設答:聶耳
教師總結并引出本課主題。
(二)新課講授
1.作曲家簡介
2.聶耳代表作分類
3.聶耳器樂代表作《金蛇狂舞》
(1)出示譜例并分析創作特點。
(2)總結螺螄結頂特點,明確概念。
(3)對比聆聽湖南土家族打溜子《錦雞出山》片段。
(4)學生討論:在這樣一個外強侵略、戰火紛飛、內憂外患的年代,為什么
聶耳創作這樣歡快喜慶的作品?
4.學習聲樂代表作品
5.對比聆聽三十年代作曲家
6.對比、總結、提升
六、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一)評價方式
整節課的學習效果評價方式包括教師評價和學生自評。教師關注過程性評價,教師評價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如對學生聆聽樂器音色、演唱旋律、樂譜分析評價等。
學生自評主要體現在通過對聶耳音樂作品的分析,是否能歸納出聶耳音樂創作的特點。通過對比分析,正確理解聶耳被譽為人民音樂家的原因。
(二)評價量規
1.能夠準確歌唱附點節奏型
2.能夠充滿感情地演唱歌曲片段
3.能夠聽辨《金蛇狂舞》音樂主題的主奏樂器
4.掌握“螺螄結頂”民族民間音樂創作手法
七、教學設計的特點
1.圍繞著“聶耳被譽為人民音樂家”這一主題,結合聶耳音樂創作的主要特點展開
教師引導學生用關鍵詞的形式,對聶耳的音樂創作特點加以總結歸納,了解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生能夠更好的感受、更有效地探究聶耳音樂作品的內涵和社會價值。
2.從學生的實際認知出發,重視音樂實踐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強調學生參與、體驗,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聶耳音樂創作的特點,激發其學習興趣。
3.注重教學評價
教師始終關注教學過程性評價。如:在學生歌唱時關注歌唱狀態;在聆聽聶耳器樂作品主題時,要求學生辨別主奏樂器。另外教師還關注教學的終結性評價,如:在課程的最后,讓學生結合聶耳音樂創作的三組關鍵詞及其音樂的社會價值,回答“聶耳為什么被譽為人民音樂家”,了解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再一次鞏固了所學內容。
八、教學反思
教師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力求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提高音樂審美能力。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對比、討論等方法感受、體驗聶耳音樂創作的特點,進而力求在表現音樂豐富情感內涵的基礎上主動探究和了解音樂作品的社會價值,使學生終身受益。
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針對學生對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作品了解較少的現狀,本課教學內容安排在《蕭友梅與黃自》一課之后。讓學生對這個時期的音樂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再進行本節課學習。對比聆聽蕭友梅和黃自的代表作品以及劉雪庵為大眾創作的流行歌曲,引出在上世紀30年代這個特殊時期,中國人民需要聶耳創作的喚醒民眾、催人奮進的音樂作品,教師用“范唱”“范奏”等教學手段,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總結關鍵詞,便于學生快速記憶所學知識,把握學習音樂的規律,有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
學生參與方式還可進一步豐富,參與的機會可進一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