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松
內容提要:生物課外活動是指在課堂教學以外,由學校組織、教師指導或學生自主進行的多種多樣的有關生物學方面的實踐活動。如與生物科學技術有關的探究、觀察、考察、調查、采集、種植、飼養、實驗等 。開展好生物課外活動對提高學生的素質非常有益,是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是生物課堂內活動的有益補充。本文從初中生物課外活動的方案的確立,課外活動的實施原則,活動內容的確立等幾方面簡單闡釋初中開展課外活動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及具體操作方法等,來論述初中的生物課外活動開展。
關鍵詞:活動設計、實施原則、內容確立、組織形式
生物課外活動是指在課堂教學以外,由學校組織、教師指導或學生自主進行的多種多樣的有關生物學方面的實踐活動。如與生物科學技術有關的探究、觀察、考察、調查、采集、種植、飼養、實驗等 。開展好生物課外活動對提高學生的素質非常有益,是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是生物課堂內活動的有益補充。
一、課外活動的設計
課外活動,是學校為學生提供的有目的的教育活動。課外活動的教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它們的設計情況。對課外活動的設計,應該在兩個層次上進行:一是對學校課外活動的總設計;另一層是對具體活動進行設計。這兩種設計都要考慮活動內容的特點、適當的形式、可利用的資源條件等等,把這些客觀情況與設計原則結合起來。
(一)要有獨特的方案設計
課外活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一種活動,優秀的課外活動方案是學生活動成功的重要前提。在活動中教師應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參與一些活動方案的設計,倡導參與意識,把握好學生參與的契機;體現自主性和主導性原則。以“腳印中的信息”活動為例,設計活動方案。
在一個寒風刺骨的冬日,你正在公園里散步。看到有很多腳印,這些腳印是你推斷動物的大小及其活動的依據。
1.活動步驟
(1)教師出示公園里邊各種動物腳印的圖片,簡單分成三部分,讓學生分別觀察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腳印,把觀察結果填入表中
2.分析與結論
(1)圖中有多少種動物留下的腳印?嘗試說明理由。
(2)根據這些動物的腳印,你對它們的大小能做出哪些推斷?嘗試說明理由。
(3)有關這些動物的運動速度,你又有哪些判斷?它們是跑的還是走的?
(4)從圖中能看出這些動物可能發生了什么事情,各個事情發生的先后次序又是怎樣的?
(5)你最能確定的是哪個推斷,哪個最不確定?為什么?
(6)對于一個偵探而言,這些推斷有什么重要意義?
3.實驗設計
在你所在的社區走一走,尋找動物在此生活的間接證據,諸如腳印、毛發、空巢及地面上或枯樹上的洞穴等,對每一個發現都要記錄位置,要求至少有兩個觀察結果,針對每個觀察結果做出一個或多個推斷結論。
4.實驗實施
學生分組進入公園,進行實際觀察,按照上邊的表格進行實際活動,填表、分析。
5.小組內交流和活動組內交流
各個小組把自己觀察的結果整理好,在活動組內進行交流,暢談收獲。
二、課外活動的實施
(一)課外活動的實施原則
為了使課外活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提高活動效益,開展課外活動必須要有科學的態度和方法,遵從課外活動的特點和規律。需要注意下述原則:
1.活動應豐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要使學生自愿參加課外活動,就要使活動本身具有吸引力。吸引力來自活動符合學生的各種興趣和需要,來自活動內容的豐富多彩和方式的變化多樣。因此課外活動本身應具有知識性、趣味性、新穎性,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參加活動的愿望和要求,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使學生每次參加活動都能既滿足各自需要,樂意參加,又確實增長見識,有所得益。
2.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照顧學生的興趣和特長
課外活動是進行因材施教的好陣地,切不可像課堂教學那樣用同一個要求、同一個標準,去要求不同的學生,那樣做就失去了課外活動的優越性。一般說,中學低年級學生的課外活動,學習和模仿的因素應占主要地位,隨著年齡的增長,就可以逐漸增加創造的因素,到了高年級,設計實驗、比較復雜的技術操作就可以成為課外活動的內容了。
3.因地區、因學校開展活動
開展課外活動要因地區、因學校開展。比如條件較好的城市中學可以利用當地的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動物園、植物園等文化場所,開展課外活動。農村處在自然環境之中,有山有水,有農田、林場、苗圃、菜圃、養雞場等等場所,學校也可利用農村的特點,建立小植物種植園、小動物飼養園、小果樹園、小苗圃、小花園、小氣象園等實驗園地,開展各種農業科技實驗活動。各學校在具體選擇課外活動的項目內容時,還宜根據各校教師的特長、設備確定,這樣才能揚長避短,人盡其才,各具特色。
(二)課外活動內容的確立
生物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包含的內容極其豐富,實用性也很強。基于我校的學生大部分來自于農村,所以,我在進行課外活動時,確立了生物課外活動的基本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1.農業科技活動
培養學生對農、林、牧、副、漁多方面的興趣,掌握一些農業生產的技術,使他們具有一定的農村實際工作的技能。諸如作物栽培、蔬菜栽培、果樹栽培、林木栽培、花卉栽培、食用菌栽培、畜禽養殖、水產養殖、特種動物養殖、農產品加工、動植物馴化、生物防治等。
2.科學小實驗
培養學生進行簡單生物實驗的科研能力,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獨立工作的能力,諸如種子萌發率的測定、制作孢子模型、觀察蕨類、探究球果的內部結構等。
3.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調查
掌握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調查的方法,了解家鄉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及發展經濟的資源優勢。諸如動植物標本采集制作、生物形態結構和生理機能及對環境適應的觀察、污水處理廠的參觀調查、松山害蟲害獸防治、益蟲益鳥益獸的保護等。
4.知識講座、圖片展覽、知識競賽等活動
這些面向學生的活動,有助于豐富知識、開闊眼界、激發興趣、提高生物學素質,諸如生物科學與人類生存發展的關系、鄉土生物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地球氣候與人類保護生態環境的關系等知識講座、珍稀動植物圖片展覽、生物知識競賽等。
(三)課外活動的小組交流,暢談感受
這是課外活動的升華,即學生把在課外活動中的所感、所想和全體或者小組同學之間進行交流,彼此分享個人的成果,對于每個人的提高都是有好處的。交流有很多形式,我所采取比較多的形式是成果展示,讓全體活動小組的同學都能看到每個人的成果,這是一種激勵。
實踐證明,通過豐富多彩的生物課外活動,能較好地彌補中學生物課堂教學的缺陷,積極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僅有助于滲透品德教育,培養團結互助精神,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知識遷移和動手操作的能力,培養能力,增強記憶。中學生物課外活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能調動學生的眼、口、手等器官,通過說、演、視、做等活動,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生物,讓學生身心放松,積極投入到生物學習中去,并能真切地感受到學習生物的快樂。
課題名稱:農村寄宿制初中學生課余生活管理與指導的研究與實踐
課題類別: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校本研究專項課題
課題編號:BBA15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