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丹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現實世界中尋找數學題材,讓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摸到數學,從而使學生不再覺得數學是脫離實際的海市蜃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于在課堂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這就要求數學教師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使數學知識生活化,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在孩子的眼中,數學是一些符號與文字的結合,是抽象的、枯燥的。而生活卻是豐富多采、充滿情趣的,是學生天天經歷的。他們對生活充滿著具體的、感性的認識。因此,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及舊知出發,將生活中有關數學知識的內容引入課堂,并與課堂所教知識相融,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二、使生活問題數學化,有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1.讓學生從生活走進數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如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時,我先與學生隨意聊天,并提起請他們幫忙。學生們一聽老師請他們幫忙熱情頓時高漲,“老師你說,幫什么忙?只要我們能做到絕對沒問題。” “我的爸爸過生日,他非常愛喝酒,我想送他兩瓶酒,可又怕他喝醉,我該選擇怎樣的酒?請同學們幫我出個主意。”學生根據日常生活的經驗,紛紛說要買度數低點的酒。那么,為什么要買度數低的?酒的度數又代表什么意思呢?學生被我反問住了。此時,一種新的數——百分數的學習,成了學生自身的需要。
又如,夏天到了,學生需要喝大量的水。我校為了學生身體健康給學生送來了純凈水。大家都很高興,但一聽說要交錢都“啊”了起來。我便問怎么了,學生問到“會不會很貴?”這一問讓我靈機一動,心想這是個好機會,何不讓學生自己去算一算呢?我在黑板寫出“一桶水3元錢,全班41人,假設一天最多喝2桶,請你算一算每個人一個月喝水大概會交多少錢?”
問題出來后,學生興致勃勃算了起來。我發現要解決這個問題,涉及的知識很廣泛,例如“一星期上幾天課?一個月大概是幾星期?一個月在學校呆幾天(考慮到這月是大月還是小月)?算出總錢數后怎么辦?用什么辦法算得快?(估算),如果沒估算,算出詳細價錢結果除不進或小數太多,如何保留?保留到哪一位合適?”等等。于是要求他們小組合作,看誰想的最周全,算得最快。同學們互相啟發,互相吸收,觀念逐步完善,認識不斷深化,培養了學生之間團結友愛、互助合作的精神,提高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能力,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探究。
2.讓學生帶著生活經驗自主探究,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由于學生的數學思維是一種心智技能活動,是內在的隱性活動,因此,必須借助外在的動作技能、顯性活動作基礎。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的內容要面對生活實踐,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營造一種寬松平等而又充滿智力活動的氛圍,引導他們借助生活表象來學習知識,激發探究欲望。如在學習“接近整百整十數加減法的簡便算法”中,有這樣一題“135-95=135-100+5”,學生對減100時要加上5,難以理解。因此,我讓學生聯系買東西找零的生活實際自主探究:媽媽帶了135元錢去商店買了一只95元的特價電熨斗,準備用來熨衣服。她付給營業員一張百元鈔票(應把135元減去100元),營業員找回5元,(應加上5元)。所以,多減去的5應該加上。這樣教學,抽象的運算獲得了經驗的支持,具體的經驗也經過一番梳理和提煉,上升為理論上的簡便運算;這樣教學,讓學生對數學的抽象思維找到了具體形象的生活依托,在腦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思考流程,實現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
教師應在數學教學中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創設學生熟悉與感興趣的具體生活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將其通過學習理解了的數量關系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并且在解決豐富多變的生活實際問題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例如在教了“三步計算應用題”后,我上了一節《我們去秋游》的實踐活動課,由于時值秋游季節,而學校秋游方案遲遲未定,于是我請學生通過上本地旅游網站查閱資料,打電話咨詢有關景點選擇值得一游的秋游地點,并設計一套秋游方案,供學校參考。學生們的學習欲望大增,學習興趣高漲,在教師的指導下紛紛收集制訂方案的所需資料,諸如團體門票價格、包車價格等,并自發地組成小組共同商討制訂方案。最后,學生送上來的秋游方案,令我大開眼界,不光計算準確,而且還考慮到了許多我所沒有預料到的:包車時根據學校學生數,大小車搭配;學生身邊帶多少錢,怎樣合理使用……有的秋游方案甚至還在最后寫了這樣設計的理由和好處。
這樣的活動,學生不但熟練掌握了知識點,更重要的是它讓學生在充滿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運用數學、實踐數學,讓學生在富于彈性空間的教學情境中運用已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在合作與處理信息中展開想象的翅膀,使他們體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快樂,激發了他們的自主探究和創新意識。
在傳授數學知識和訓練數學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在參與關心學生生活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為自己生活服務。這樣,不僅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的需要心理,而且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良好機會和氛圍。布魯納曾經說過: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便沒有數學的發展。教師在引導學生自主動參與到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創設學習氛圍,創設開放性問題,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發揮小組合作精神,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創新能力的提高,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只有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才能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