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偉興
隨著我區創建現代化教育強區的逐步推進,多媒體已經進入到很多課堂。多媒體課堂教學將逐步淘汰過去一支粉筆、一塊小黑板的落后、單調的課堂教學模式。然而,這個轉折來得太快,我們的很多教師,尤其是中老年教師對多媒體教學還很陌生。從多媒體的使用,課件的制作,課堂教學的合理設計,課堂內容的安排等等都還處于半文盲狀態。俗話說:有米還需巧婦炊。面對先進的教學設備,我們如何使用好它,如何使它在課堂上發揮最大的作用呢?
一、要善于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魯迅先生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和教材的實際采用恰當的方法,創設情境,引發學生求知欲。數學課堂中充分運用多媒體,能夠給學生創設生動、直觀、形象的學習情境,引發欲望,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年、月、日》時,我考慮到這部分教學內容抽象概念多,學生容易感動枯燥無味,在開始教學時,我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一位胡子花白的老爺爺,他從出生到1996年2月底剛好過完18個生日,請同學們想一想,這是什么原因?這是老爺爺究竟是多少歲?學生聽了感到奇怪,于是議論紛紛,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就連原來不愛動腦筋的學生,也積極投入討論,急于知道正確的答案,教師及時抓住學生迫切求知的心理進行啟發,問題關鍵在“2月底”,“2月底有什么特征呢?”自然導入新課,可見課堂教學中注意創設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意識。
二、要善于利用多媒體解決教學難點
并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使用多媒體手段。要使用多媒體就要突出其優勢。多媒體在幾何形體知識和時分等概念教學中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如: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借助于多媒體生動地展示平行四邊形割補成長方形的動態過程,通過割開---平移---補好,使學生形象地掌握割補的操作過程。同時,設計了圖形的平移、重疊、還原等程序進行演示。使學生正確認識割補后的長方形與原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之間的關系,從而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了教學難點。又如:在圓面積公式的推導時,學生難以想象出等份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難以理解化圓為方的道理。這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課件顯示,先把一個圓8等份拼成近似平行四邊形,并閃爍顯示;再把一個圓分成16、32份,并分別進行補割,使學生直觀地看出等份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平行四邊形。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比較、歸納平行四邊形的底的長度為圓周長的一半,高為圓的半徑,從而輕而易舉地推導出圓的面積的公式。可見,借助多媒體能形象、直觀的化簡教學難點,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
三、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設計大量的生動形象的練習題
要想學生對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系統、牢固地掌握好,就必須通過大量的練習,讓學生加深記憶。過去僅靠一塊小小的小黑板難以在課堂上呈現更多的、生動形象的練習題給學生。數學課堂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充分利用形、聲、色、動、靜的變化,向學生展現具體、形象、直觀、聲畫并茂的練習題。如《 軸對稱圖形》這一課,可以在練習時采用多媒體手段,創設較多有趣的練習題,可以省去畫圖的時間和畫圖中缺乏準確性,省去了板書和擦拭的時間,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向學生提供大量的習題,練習容量大大增加,而且設計的習題可以更具趣味性、創造性。從而提高了課堂質量,加快了教學節奏,節省了教學時間。
四、要科學合理地運用多媒體
多媒體為數學課堂提供了一個現代化、多功能的表達方式,但是,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例如分析問題時的推導過程不宜用多媒體展示,還有在導入新課、揭示課題時,需要板書課題等等。那么,在數學課堂中如何科學地運用多媒體教學呢? 首先,運用多媒體教學,要強調它的有效價值,切忌“畫蛇添足”。 教育心理學理論認為,教學過程中只有充分調動和協調學生多種分析器的活動才能取得最佳效果。運用多媒體教學是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其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教師選擇多媒體進行教學,其目的在于解決那些用傳統教法不易講清楚、不易看明白、不易于學生理解的地方,也就是平時所說的教學重點或難點地方。如上“角的分類”一課時,特別是平角和周角時,學生動手操作都難領會,就可以應用多媒體教學軟件,先在屏幕上畫兩條重疊一起不同顏色的射線,然后饒著頂點慢慢地移動其中一條射線,最后閃爍著這個頂點及兩條平行的(或重疊的)射線所組成的圖形,使學生看后馬上能領悟。通過這樣動態顯示,將那些看似靜止的事物活動起來,化靜為動,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
總之,有米還需巧婦炊,盡管多媒體已經逐漸進入到農村學校的課堂,但仍需我們教師結合教材和學生實際靈活使用好,才能發揮它最大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