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芳
一些學者警示:“留守學生” 可能會成為被“毀掉的一代”,成為國家新的不穩定因素,“留守學生”的教育問題已經成為當今我國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問題給予更多的關注。
一、“留守學生”的生活狀況
目前,“留守學生”的監護情況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隔代監護,即由祖輩撫養的監護方式。只要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對“留守學生”采用這種監護的方式比較多,對于這種監護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較放心。但這種監護方式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卻有著難以克服的問題。一方面由于天然的血緣、親緣關系,監護者多采用溺愛的管教方式,較多地給予物質、生活上的滿足和過多的寬容放任,而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導。另一方面是祖孫輩的年齡差距大,觀念不一樣,對待許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異,“代溝”明顯,難以相互溝通。
二是上代監護,即“留守學生”由父母的同輩人,如叔、伯、姑、姨、舅等撫養的監護方式。上代監護也大多屬于物質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由于監護對象并非己子,因為在親戚的立場上不便對孩子進行嚴格管束,孩子也很難在親戚家中產生歸屬感,感覺總是寄人籬下,從而形成怕事、孤僻、內向的性格。由于長期沒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關愛,所以,“留守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就出現了諸多問題。
二、“留守學生”的教育狀況
由于“留守學生”缺乏父母的有效監護、家庭的親情溫暖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就普遍存在著下列問題:
1.家庭教育一片空白
由于在外務工的父母出于愧疚,所以習慣用金錢彌補愧疚,大多對子女有求必應。他們往往會給子女大量的零花錢,而處在這個年齡的學生,生理心理都還很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現象的影響,手里過多的零花錢往往進一步助長了他們的不良習氣。這種監護權的缺失和畸形補償對學生的人格發展和道德發展都會帶來負面影響,造成了“留守學生”心理上的不成熟、不健康。
2.學校教育孤立無援
由于“留守學生”的長輩或代管者監管不力或管理失控,這些孩子學習自覺性、主動性、自我控制能力本來較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勵和失去監督后,學習處于放任自流狀態。學生在學校出現問題時,學校難以與家長及時交流溝通,無法形成教育合力。如果只有學校單方孤軍奮戰,管理要求過嚴時,很容易與學生產生對立,也很容易導致他們逃學和輟學。
3.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
由于“留守學生”不能很好地受到家庭教育,甚至脫離學校的監管,逐漸偏離正確的人生軌道。再加上受到校外現代媒體的影響,如網吧、游戲機室、成人娛樂場所等,少數人將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三、解決 “留守學生”教育問題的基本策略
1.家長努力承擔起教子之責
最直接也最容易出效果的教育方式即家庭教育,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問題。因此,家長應該樹立“子不教,父之過”正確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一方面,家長應主動與子女的班主任、任課老師加強聯系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了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子女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會使“留守學生”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 使自己的子女能在良好的心理環境中健康成長。另一方面,家長應加強與“監護人”聯系及親子間的溝通。及時掌握子女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
2.學校加強管理,傾注關愛
學校應把“留守學生”的教育作為專項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級應建立起“留守學生”個人檔案,學校統一部署,專人管理。檔案資料應全面反映“留守學生”的各方面情況,包括“留守學生”姓名、年齡、道德品質、行為習慣、興趣愛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學習動機和態度、學習能力和方法,與代管人的融洽程度,與打工父母的溝通情況等;監護人的基本情況,包括姓名、年齡、文化程度、性格特征、工作單位及工種、經濟收入情況、對子女的希望要求、與子女聯系溝通情況,重點是監護人如何對孩子進行管教等。
在教育工作中應增強針對性,對“留守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給與更多的關注,用強化的學校教育彌補他們弱化的家庭教育。如讓親子間保持電話聯系,班主任根據學生的校內外表現,盡可能地讓學生與父母取得聯系;利用“五一”“十一”、春節等學生家長返鄉的機會約其父母面談,使這些父母較為詳細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進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對于一些“留守學生”出現的不良傾向和在校內外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要及時處理,耐心的進行說服和教育;定期家訪,定期舉行監護人座談會,交流管教“留守學生”的經驗教訓,相互溝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開展“體諒父母”活動、“交往輔導”活動,將心理咨詢室引入農村中小學,對學生進行心理咨詢,解答學生的疑難問題等。
3.地方政府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留守學生”教育問題作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應該擔負起必要的責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為“留守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政府解決“留守學生”教育問題應該分兩條主線入手:一是改善制度環境,逐步消除城鄉差距,加快我國現行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建立城鄉公平、地區公平的國民義務教育制度。二是政府各部門要加強監管,直至取消學校周圍那些接待未成年人的網吧、游戲廳、錄像廳等。針對“留守學生”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擊傷害的情況,發揮好各級政法部門、法律服務機構的作用, 必要時采取一定的安全保護措施,給“留守學生”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總之,“留守學生“的教育問題是一個越來越突出的社會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我們從事教育工作所面臨的一個新課題。它需要教師、父母、監護人乃至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我們要本著對每一個學生負責的態度,把更多的關愛和呵護給這些心靈最脆弱的學生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