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靈娣
思維導圖是一種基于大腦自然的思維方式,其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展開思維的發展空間,使得思維過程實現可視化。將思維導圖應用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當中,學生能夠進一步對課文內容有所把握。同時,思維導圖對于學生而言是一門嶄新的學習方式,學生在繪制的過程當中沒有任何基礎可言,所以在實踐過程當中,教師要加強引導。
一、思維導圖的作用分析
思維導圖在實際教學活動當中能夠發揮易于理解的特點,實現文字和語言的高效傳遞。從學生的角度而言,繪制思維導圖能夠幫助學生發散思維,以更為形象的圖形來展現所學習的知識網絡。思維導圖往往由小的邏輯單元組成,有利于學生對不同信息進行分門別類,采用箭頭的方式進行定向的思維發散,并且發現不同信息之間的聯系。而小學語文教學當中很多信息需要以文字的方式來表達出來,需要有一定的想象來轉換其中的信息,有的時候作家會刻意使用一些修辭手法。由于小學生經驗有限,在理解的過程當中可能會出現出入,而思維導圖的存在能夠幫助教師將文本當中所包含的信息逐一展現在學生面前,其中包括文字形象、修辭手法、文字邏輯性等諸多方面,以層層遞進的關系幫助學生理解文字所表達的內涵和作者的意圖。
二、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運用思維導圖理清文章脈絡
在語文閱讀教學當中,自主學習占據著不容小覷的地位,因為閱讀過程當中的感悟是任何人都不能夠替代的體驗過程。所以在閱讀教學當中,教師應當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進行自主學習,并予以正確的指導,使得學生能夠繪制出來自己內心的知識網絡。事實上在語文課文的閱讀學習當中,主要涉及到的是字形、字音、文學常識、寫作背景、寫作手法等方面,所以學生可以依據這些來對于文章進行初步的解讀。在此基礎之上教師予以引導,使得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的時候繪制出來相應的思維導圖,從一張紙的中心開始繪制,需要向外延伸什么,就直接在周圍的空白處自由發散。比如說在學習古詩《泊船瓜洲》這一課的時候,可以將課題放在中間圈起來,然后用柔和的線條從圓圈中間出發,衍生出來本課的重點。學生在初步了解了繪圖的方式之后,可以根據教師所提供的案例展開自己的想象,選擇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和色彩,根據預習的內容和環節,對于文章進行思維導圖的制作,下圖為一名學生的思維導圖,圖片的左側主要是本課的作者簡介、主題介紹和多音字,右側是相關的字詞分析,而且本課的題目和小舟有關系,在中間可以畫一只小舟更加凸顯主題。
2.通過思維導圖展示重難點
在課堂教學當中,如果課文的內容比較復雜,知識含量比較大,教師可以采用電腦軟件進行思維導圖的制作,從而深入的講解課文,使得課文內容更有層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比如說在《翠鳥》這一課的學習當中,關鍵內容是對于翠鳥外形特點描寫,并且這一段落需要學生進行背誦。學生在理解上還有背誦過程當中,往往存在著一定的難度,這時,可以借助于思維導圖的作用,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如下所示:
在電腦制作的思維導圖當中,采用鮮艷的色彩和清晰的邏輯結構,讓學生眼前一亮,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加強記憶。
3.利用思維導圖優化課后總結
從實踐經驗上來看,小學生對于系統知識的整理能力相對比較薄弱,在其大腦當中很難形成一個系統的網絡結構,所以在學完一個單元或者是一冊教材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思維導圖的方式來進行歸納。這樣一來,學生能夠逐漸擺脫機械性記憶的束縛,減輕學習上的負擔,有趣的思維導圖也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參與程度。比如說在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七單元學完之后,可以繪制相應的思維導圖:左側是《夜鶯之歌》、《雨來沒有死》、《狼牙山五壯士》的知識梳理,右邊是《古詩二首》、《螳螂捕蟬》和綜合活動的知識梳理。在知識梳理的過程當中,注重相關的字音、字形和課文主題,每一項當中還需要突出重點,采用不同的顏色標注出來。教師要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時間,在課堂上完成制作,這樣一來,教師能夠對學生加強引導,使得學生的思維導圖能夠更加合理化系統化。
三、結語
總的來說,思維導圖的存在能夠使得學生大腦活動更為具體化,也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對于知識點的記憶效果.在實際運用的過程當中,教師應當加強引導作用,并根據不同階段的學習需求引導學生畫出具有多樣性特征的思維導圖,使得語文閱讀教學能夠提升到一個嶄新的層面上來。
淺談小學生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培養
遼寧省盤錦市大洼區田家學校 王 芳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數學課程標準的總體目標之一,解決問題是數學的核心,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志。在教學時,教師應著眼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踐經驗,開啟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學習的空間,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從而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從周圍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那么,如何培養小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呢?針對這一思考,下面談談我的一些粗淺看法。
一、借助直觀操作,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有些內容或題型,對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知識。因此,只有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才能逐步理解。如二年級下冊,做第四單元P65第7題,30片藥,每天三次,一次兩片,能吃多少天?雖然這道題貼近生活,可學生吃藥時都是醫生或家長包好小包藥來吃,由于缺少社會生活經驗,認知水平較低,部份學生這樣解題:30÷(3+2)。我利用圓磁片當做藥貼在黑板上讓一些學生動手操作,位置上的學生畫圓形來解決,降低學生對知識理解的難度。學生借助直觀演示,再結合以前所學生的知識,從而找出正確的解決方法,引導兒童操作,模擬解決問題的情景,畫示意圖,逐步培養學生獨立理解題意。從而達到本題的教學目的。這樣做,充分利用學生思維具體性、形象性的特點,使解決問題的情節、數量關系,直觀的展示在學生面前,直接為學生所掌握。從而達到使抽象內容具體化,復雜關系明朗化,為正確解答解決問題打下基礎。
二、營造氣氛,鼓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者,而應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師應突出學生的“主體”,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發揮學生的潛力,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知識主動大膽地聯想、推測、探索,從不同角度去尋找解決思路,引導學生獨立獲取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思想方法。
1.對問題進行大膽猜想、嘗試解題
(1)從生活經驗出發提出猜想,猜想活動本身不是一個孤立的行為,而問題情境應該置于學生熟悉的環境中,學生可以從日常生活現象中自然而然地展開思維活動,進而分析、觀察,提出自己的見解。
(2)從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提出猜想。
任何一個問題的解決都會運用到一定量的知識經驗,離開這些知識基礎,解決問題將無從入手。豐富的知識經驗,是學生展開思路的基本條件。學生面對新問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原來的知識庫中提取相關的信息予以整理和篩選,經過有條理的思路,提出解決問題的猜想。學生在調動原有的知識經驗后,嘗試解決問題,同化新知。
2.通過各種形式交流猜想,選擇更優方案
每一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通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得到不同的解題猜想。當解決問題的思路不唯一時,就需要教師組織一定形式的數學交流,使彼此能得到更多的信息,得到更多的活動經驗,在這個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的請學生進行辯駁,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教師只起到引導的作用,最終選擇出最佳的解決方案。
三、培養學生認真審題、驗算的習慣
1.加強審題訓練
審題用我們的話來講就是讀題,讀懂題,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礎,教學時要特別注意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認真讀題,從低年級開始就要注重培養學生認真讀題的的習慣,不添字不減字,逐字逐句不錯符號地讀,邊讀邊思考理解,通過對題目的細讀精讀明白題目所講的是怎么一回事和其中已知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對題目的內容有個總體印象。
2.重視驗算習慣的培養
數學問題中計算占很大一部分,所以驗算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教師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四、引導學生靈活運用各種策略,提倡算法多樣化
強調數學的應用,不全是回到測量、制圖、會計等教學活動,而是培養一種應用數學知識和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欲望和方式。
1.多角度加以思考
多角度思考是尋找不同的角度來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多角度思考開始時往往從常規方面著手,通過變換思路,實施變通,訓練思維的靈活性。多角度思考能使學生的思考不受心理定勢作用的影響,迅速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從而提出不同凡響的觀念或獨特見解。
2.開放中施以變化
一個數學問題,如果它的條件是多余或不足的,解法是多樣化的,答案是不唯一的,并在設問方式上要求學生進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探索,這種問題就稱為開放題。它可以分為:條件性開放題;策略性開放題;結論性開放題;綜合性題。
在平時的數學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擺脫思維定勢,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大力提倡算法多樣化,在多樣化的基礎上倡導策略最優化。通過討論交流,從多種方法中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策略,從而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效果。
總之,解決問題,就小學數學學習而言,它首先存在于獲取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表現為憑借已有的知識,經驗去完成新的學習課題;其次存在于應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表現為將學過的數學知識、原理、技能遷移到新的問題情境中去。在教學中,教師要有計劃、有目的、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數學問題的解決問題,日積月累,我相信學生一定會厚積而薄發,真正提高數學問題的解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