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波賢
盧梭說過:“教育必須順著自然——也就是順其天性而為,否則必然產生本性斷傷的結果。”順木之天,以致其性”是植樹之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育人之理,自然的即是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諧,教與學和諧,學科之間和諧,課內與課外和諧,教學目標、內容與方法、手段和諧,教育與教學和諧,師生會在和諧中自然地生長,教師的主體精神和學生的主體精神都得以充分的展現。讓我們的課堂還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還孩子真情洋溢的世界,
還孩子心向自然的情愫。沒有盆景工藝式的纏扎,沒有馴技強化般的鞭打。教師的話語詩意盎然,如春風化雨,滋潤孩子的心田;教師的笑容激情蕩漾,似陽光和煦,溫暖孩子的心房。
數學生態課堂是一種教學理念與價值取向,也是教改反思后的理性回歸。它以生態教育和生命教育理念為核心,使師生在自然、和諧的生態環境中,有效運用各種資源,促進物質能量轉化,在充滿個性、自由、真實、創造性的課堂中,經歷對數學知識的自主體驗、探究、感悟、內化的構建過程。從而完善認知結構、發展思維能力、掌握思想方法、提高學習品質、增強學生數學素養,最終促進人的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堅持以生為本,積極構建和諧的數學生態課堂,讓學生快樂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積極思考,讓學生個性得到張揚,思維得到發展,能力得到提高。以生為本,構建和諧的數學生態課堂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本真和諧
數學課堂的“本”是指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真”是指課堂教學的真實及師生的真誠。“和諧”是指教師要積極創設民主的、自然的、生活的、自主的、情感的、興趣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被吸引、被感動、被激勵的寬松、和諧的環境中學習,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真正實現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多維互動,最終促進生命自由快樂地成長。正如詩人特奧多爾·馮塔內所描述的那樣,教育“旨在努力為毫無依靠的幼樹提供一根拐杖,從而使其能在純凈的空氣中自由自在地、無憂無慮地成長。”為此,我們應著力開發一個讓師生清新舒適,流連忘返的物質課堂和師生情心通融,沉醉期間的精神課堂。
二、生命靈動
課堂教學不僅是達到教學目標的活動過程,而且還是師生生命共同成長的過程;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而且還是師生共同構建知識意義的過程;不僅是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過程,而且還是學生得到發展,形成健康人格的過程。所以生態課堂是靈動的課堂,是師生靈感相互交織、思維彼此碰撞的課堂。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要相信學生,巧妙地引導學生通過主動探究,積極發現問題,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從而解決問題。
三、整體提升
“整體”是指生態課堂教學內容中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統一在一個整體中。提升是指不斷地開發師生的潛能,取得教學質量和生命質量的整體提升。
在學習《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時,老師組織學生利用學具分小組合作學習,讓同學們使用手中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去拼擺、剪切,來探索三角形面積公式。學生們在討論中,有的剪,有的拼,相互交流、探討、研究,幾分鐘后都拿出了自己小組的方法。交流時,臺上學生講,臺下學生不時地爭著補充、修正。在交流中學會合作,在合作中體驗了解決同一問題可以有多種不同的方法,在交流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與別人的協作中分享互助與競爭、成功與挫折的體驗,同時也有效地拓展了數學課堂。
四、欣賞學生,鼓勵創新
以往,老師就是教書的,學生就是念書的,老師高高在上,學生尊敬師長,他們如壁壘森嚴的敵我雙分,稍有僭越,便視為不敬。而新課程理念要求,師生應該是“志同道合”的朋友關系。在這種理念下,我們可以見到:課下,師生談心交流,其樂融融;課上,教師引導得當,學生積極參與,教師在融洽的氛圍里給了學生想要的,學生在和諧中掌握了需要掌握的。情感體驗落到了實處,思想教育有了大的改進。呆板、對立的教學方式不見了,鮮活,生動地教學場景顯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提高了,教學質量自然不在話下。我常與學生講,當我走上講臺,咱們是師生,共同來學習;當我走下講臺,咱們是朋友,攜手謀發展。
在教學《小數的性質》時,設計了一個有趣的問題:誰能在3、30、300后面填上適當的單位,并用等號將它們連接起來?學生們頓時感到很新奇,紛紛議論。有的說加上元、角、分可得3元=30角=300分,有的說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3米=30分米=300厘米。此時我繼續引導學生思索,能否用同一個單位把上面的各式表示出來呢?于是有的學生得出了3元=3.0元=3.00元,3米=3.0米=3.00米。我接著說:對于上述的幾個算式是否正確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研究它們。這樣創設問題情境,形成懸念,使學生急于探究,積極思維,點燃了學生創新的火花。學習新知,貴在質疑問難,為學生提供創新的機會。質疑問難是創造的種子。“疑”是經過深入思考,主動探究才產生的。“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疑則不進。”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看就問題卻需要有創新性的想象力。”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提出自己的疑問,生發新的見解這是激發學生創新的重要條件。尤其要鼓勵學生不要滿足于已有的結論中,不相信唯一的解釋,不迷信老師,不輕易放棄自己的主張,善于在不疑處生疑,點燃思維火花,激發學生探索、創新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