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
南京一校是一所有著光榮傳統的市區品牌學校,多年來學校始終立足于教育教學改革,無論在辦學規模、辦學特色,還是在教學質量、師資隊伍、學生能力等方面在社會上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學校現有五個校區,137個教學班,6200余名學生,380余名教職員工。學校先后榮獲全國素質教育示范校;全國最具影響力小學;國家基礎教育外語實驗學校;全國“真語文·真教育”實驗學校;全國音樂教師“國培計劃”基地;全國特色教育科研單位;遼寧省課程改革實驗工作先進單位;遼寧省“教師專業發展”基地校;遼寧省中小學體衛藝教研基地學校等榮譽稱號。
多年來,南京一校堅持“靈性教育”的理念,秉承“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精靈”的兒童觀。在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不斷加強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水平,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在學校發展的過程中也遇到了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和挫折,但是我們知難而進,把問題變成課題,深入研究,在研究中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問題,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尤其是在教師隊伍建設、深化課程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一、立足發展需求,強化教師隊伍建設
1.深入一線,了解現狀
提升教育質量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因素。教師發展,則學生發展;
教師轉變,則課堂轉變;教師顯靈慧,則學生顯靈氣。隨著南京一校
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新調入學校的人數不斷增加;僅2016年新增
教師達到110人,約占教師總數的30%。主要包括四個層面教師:區
政府新聘,高校直招,校聘教師,資源重組。而2017年南京一校新
增班級數高達19個,新調入教師達到40人。
2.面對困難,勇于挑戰
面對學校以及優質教育對教師成長需求的挑戰,我們的態度是知
難而上,強力推進校本研訓;滿足需求,壓縮教師成長周期。使教師產生樂學、樂做、樂思、樂變強力需求。將南京一校“靈性教育”理念與辦學目標,與教師培訓目標體系、內容體系有機整合、實現落地。真正讓教師有歸屬感、責任感、使命感、幸福感。
3.探索路徑,注重實效
在教師培養策略是分和并進、分層培訓、名師引領、團隊共贏。并且建構了南京一校《教師成長課程》體系。
4.關注技能,重視心靈
學校通過線上、線下,關注全面的校本研訓,調動了教師內驅力,增強了團隊的凝聚力,教師成長成效顯著、幸福指數不斷攀升。學校有一大批教師在國家、省市教學大賽獲得佳績,有一大批名師參加省市支教、送課下校、微課錄制等活動,為促進遼寧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奉獻力量。
二、聚焦課程改革,全面提升教學質量
課堂教學向來是體現學校教育質量的主陣地。多年來,南京一校始終聚焦課程改革“減負提質”。
1.“聚焦問題”研究
深入課堂發現問題,將問題篩選、整合變成課題。研究的重心由關注教師如何“教”,向關注學生如何“學”轉變;由關注“雙基”落實、“三維目標”實現”,向關注“核心素養”提升。在聚焦問題研究中,使教師明確“提質”到底提的是什么“質”?進而從根本上理解“減負”的必要性。
2.“減負提質”研究
深化課程改革,實現減負提質。學校在“減負提質”研究上經歷了五個階段。每一階段的課題研究都緊密結合課堂教學實例,從剖析教材尋找切入點、目標定位抓住準確點、環節建構引發思維點、訓練設計延伸拓展點四方面著手,探究在準確把握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主動思考、合作探究、啟迪思維、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實現了學生從學會、會學、樂學、創學的轉變,提升了課堂教學質量。每個階段的研究成果分別在省市區進行交流,發揮了教育輻射、促進均衡、深化課改的作用。
3.“聚焦核心素養”研究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經歷了三個階段,即教育1.0;2.0;3.0階段。其教學價值取向從教書達到育人的根本變化。這就需要學校的教育不僅僅研究課堂教學,更要研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課程體系。為此,我校“新型課程”就在這種理念下孕育而生。各學科精品微課的錄制,已初具規模,深得學生喜歡,家長擁護;慧學網、人人通,微信平臺讓課堂走進家庭、實現共同學習;“小精靈”校本課程的推進,實現了跨學科整合、部門間融合,加速了學生多元智能的提升;長短課時的搭配,按興趣擇班學習,讓課堂更加體現因材施教,促進的學生個性張揚。促進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互通互融。
4.浸潤式課程,促進學校文化形成特色
大語文特色課程是南京一校的傳統特色課程,已經形成南京一校的一種校園文化。依托大語文校本特色課程各個校區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這些課程的實施,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位學生,浸潤每一個孩子的心靈,讓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根植于每位學生的大腦。
5.“創客”創出新天地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成為當前最響亮的時代強音。那么,基礎教育如何將創新落到實踐中,學校怎樣通過“創客教育”實現創新發展呢?我校學生通過學校“創客空間”的課程推進,嘗試“創客教育”,創出一片新天地。
無論是聚焦課堂還是聚焦課程都是為了提高教育質量,都是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課程改革,我們仍在路上砥礪前行……
三、展望未來教育,帶給學校發展思考
1.展望學生需求變化
面對火熱的“互聯網+”,教育當然不能缺位。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有一張網、一個移動終端,便能實現“課程任意選,老師任性挑”的“私人定制”式教育。學校作為“一個移動終端”場所,將來的課堂教學一致的標準化內容只占17%,其余83%將是更加個性化的內容。我們應該向學生提供各種學習選擇,而不是代替學生選擇。
2.帶給學校發展思考
面對“互聯網+”的時代,我們的教育到底培養什么樣的人,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能夠能使學生真正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未來已來,遠方不遠,我們必須宏觀展望,理性前瞻,以變革的姿態迎接未來,決勝未來。